12月6日,第九屆青島馬家溝芹菜文化節開幕。開幕現場,普通芹菜、“水晶心”、“玻璃脆”……從5元到400元,數十個品類的芹菜讓與會者目不暇接。
現代時尚的全國首個芹菜博物館,土培、盆栽、無土栽培,建筑面積1萬平方米的5個芹菜智能溫室,連續9年為“一棵芹菜”過節;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金獎……集數個光環于一身的明星“馬家溝芹”,緣何“身價”如此高?
“航馬2號”橫空出世
2008年,馬家溝芹菜的種子搭乘“神舟七號”上天,接受航天育種試驗。
“經過6年的培育,從數千種子中多次淘汰、培育,目前,我們選育出的航天馬家溝芹菜‘航馬2號’已經表現出穩定性狀,由溫室移至大田栽培,明年就可適度推廣。”馬家溝芹菜農業示范園辦公室主任曲香遠介紹。
與普通芹菜相比,“航馬2號”芹菜外觀呈均勻黃綠色。“這種芹菜心葉率高,普通芹菜5斤出一斤精品菜,航天芹菜3斤就能出一斤,推廣后預計收益至少提高20%。”曲香遠說。據悉,目前,“航馬2號”樣本已送到北京有關機構,等待營養成分鑒定結果。
在曲香遠看來,提高芹菜的科技附加值,遠比擴大種植面積更有意義。“經專家對水土及地質條件檢測,馬家溝所在的李園街道及周邊93個村,6.8萬畝土地均適宜種馬家溝芹菜,但目前有26個村在種。”
“馬家溝芹菜”是我國第一個葉類蔬菜地理標志產品,曲香遠說,隨著“航馬2號”的推廣擴大,在促進農業增產增效的同時,帶動農民致富、讓航天芹菜走入每一個普通百姓家。
今年春天,馬芹種子隨“大洋一號”科考船環地球一周,在南印度洋下潛到2800米處,目前,經受過海底高壓的種子已進行無土栽培,正在培育觀察。
“貴族”芹菜圓百姓致富夢
“一畝地收入一萬多元吧。”東馬家溝村種植大戶賈文學,今年種植芹菜30畝。從在外經商到棄商回鄉種植芹菜,他看準的正是“馬家溝”這塊金字招牌。在開幕儀式展覽現場,賈文學今年剛大學畢業的兒子對“馬芹”的“前世今生”如數家珍,“我們已經有了銷售網站,下一步準備把我家芹菜用微信等電商平臺銷售。”
如今,有26個村、1500戶左右村民在種植馬家溝芹菜,面積6000畝。在青島琴香園芹菜產銷合作社負責人張作慶眼里,馬家溝芹菜之所以遠近聞名,除了獨特的土壤與適宜的氣候外,芹菜在種植過程中堅持使用農家有機肥、利用頻振式殺蟲燈和黃板誘殺害蟲等植物保護方式也至關重要。目前,該合作社已發展社員100余戶,每戶必須嚴格按“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的具體要求來種植。收購合同價也保證了種植戶的收益。
“只要是在保護地范圍內的,都可以種植馬家溝芹菜。”曲香遠說,希望隨著科技附加值的提高以及銷售渠道的擴展,馬家溝芹菜能在帶富一方百姓上,真正發揮最大效益,這也是“馬家溝”芹菜品牌做大做強的初衷。
產業鏈延伸破轉型瓶頸
有13年種植經驗的馬緒龍今年種了23畝馬家溝芹菜,他的客戶資源遍布廣州、北京、東北等地,但卻錯失了一次讓芹菜走出國門的機會。“有朋友裝箱帶到加拿大,那邊有客戶很感興趣,但由于儲存、運輸以及對產品的要求等原因,只得放棄。”馬緒龍說,雖然現在有恒溫庫等儲存條件,但要想確保蔬菜保鮮,還需要找到更好的方法。
冷鏈物流是目前比較妥當的運輸形式,也是進超市的必備條件,但成本偏高,且運輸量必須達到一定的量。曲香遠認為,對芹菜進行深加工、提高產品附加值、延伸芹菜產業鏈,會更有利于“馬芹”的長遠發展。
“單靠合作社和村民,發展深加工還存在很大困難。目前,正在考慮引進有加工經驗的工業企業進駐。”曲香遠說,“進一步激發合作社在生產、銷售、加工等方面的職能發揮,同時,做好產品深加工,建立完善的銷售體系和市場布局,這是‘馬芹’長遠發展的關鍵,也是讓村民收益更大化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