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菜市場里,每天都堆滿了鮮嫩的小黃瓜、彤紅的蕃茄、圓呼呼的辣椒、葉子舒展的青菜。若不是寒冷天氣的提醒,真會讓人產生時間錯位的感覺。大家欣喜于冬天還能吃上四季蔬菜時,也在困惑著這些違反季節規律的蔬菜究竟是從哪來的?為啥蔬菜怎么吃都不是那個味兒?其營養價值會不會大打折扣?
何為反季節蔬菜?
簡單來說,反季節蔬菜是指當前不在大田里出現的品種。這其中既有跋山涉水運送來的“南方蔬菜”,也有儲存在冷庫里的“應急儲備”,而我們碰到最多的就是“大棚蔬菜”。隨著大棚種植技術的成熟和生產費用的降低,蔬菜們也毫不介意在隆冬時節伸枝展葉、開花結果。
為啥反季節蔬菜口感變差?
溫度:很多蔬菜的含糖量和特殊氣味跟溫度有密切關系。顯然,冬天的大棚大多不能滿足蔬菜的溫度需求,自然會影響其口感。
光照:適當補充光照不僅會提高糖含量,蔬菜的品質(比如西紅柿的酸味、辣椒素的含量、黃瓜的維生素C和蛋白質的含量等)都受光照強度的影響。
品種:多年來科研工作者一直在改良蔬菜品種。比如改良西紅柿的首要目標不是香甜,而是要讓它結得更多、長得更硬(方便運輸和儲存)。這種產業化初衷就可能使其口味變差。
科普:反季節蔬菜沒有營養嗎?
由于上述限制,反季節蔬菜中維生素、蛋白質的含量會有所缺失,但相對于口感,營養的變化對我們的影響要小得多。比如就維生素C來說,100g的大棚黃瓜比應季黃瓜少約2mg,多吃個橙子或兩片大白菜就能補回來。畢竟,吃反季節蔬菜也就圖個新鮮,大可不必在營養上計較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