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媳婦給我嫁妝 我卻把它虧光

   日期:2014-12-1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9    評論:0    

  這個年輕人就是劉小龍。記者一到廣東,他沒帶我們去他的養殖場,而是先來買花。他說今天要先去辦一件大事,這件事對他的一生都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劉小龍:去求婚的。

  記者:你是去求婚的?

  劉小龍:說出來了。

  記者:求婚的。

  店老板:要包圓的。

  劉小龍:行行行。

  小龍的女朋友叫楊林,今年是他們在一起的第五年,說起小龍創業,楊林可以說是他創業路上最重要的一個人,不僅因為這五年的陪伴,更因為他們之間那些不尋常的往事。在小龍心里,早已認定楊林就是未來的妻子。

  記者:她知道你今天要去嗎?

  劉小龍:不知道,驚喜,surprise,不能告訴她,我要兜住了,要憋住了。

  很快,花包好了。

  劉小龍:走!走!出發!

  這里是楊林的工作單位,小龍要在這等她下樓來給她驚喜,這份浪漫讓在場的女同事羨慕不已。

  同事:我要讓我老公看一下,你看人家多浪漫。

  劉小龍:大家看著我好緊張啊。

  小龍的后援團不斷跑進這間辦公室,來見證這次求婚,而小龍就這樣抱著花站在門口等待著那個在創業路上無條件相信自己、陪伴自己的女孩,直到女朋友楊林打開了這扇門。

  劉小龍:你愿意嫁給我嗎?

  楊林:我愿意。

  同事:太快了,這么容易地就答應了。

  劉小龍:太快了?

  記者:難為一下他,問他幾個問題。

  楊林:不用啦,都這么久啦。

  劉小龍:都這么久了哈。

  記者也沒有想到,這場求婚竟然結束得這么快,楊林也沒有像我們想象中那樣,感動得淚流滿面,就連戴戒指小龍都緊張得忘記了,大家提醒,他才想起來。小龍后來回憶,他不但忘記了戴戒指,還有一句重要的話,到最后都沒說出口。

  劉小龍:本來是想好了的,想的第一句話就是,楊林,第二句話就是嫁給我吧,第三句話是我會照顧你一生一世。

  記者:這么浪漫的一句話,你怎么沒說呢?

  劉小龍:她說好吧,一句話堵回來了,差一點我也挺激動的,就沒說。

  照顧你一生一世是小龍給楊林的承諾,在小龍心里,只有這個承諾,才配得上楊林在那件往事里對他的無條件信任。

  劉小龍:我得還她一輩子,得對她好一輩子。

  四年前,在小龍打算去創業時,楊林拿出了30萬元的嫁妝全數交給了他。

  劉小龍:30萬!給我這么多,我說我們倆沒說要去結婚什么的,這么相信我。

  楊林:兩個人在一起就是要相信他,那如果不相信的話,可能兩個人就走不到一起去,就是這樣。

  然而因為一個小小的疏忽,小龍就辜負了楊林的希望,將這30萬賠了個精光。但在接下來的三年里,這個水產碩士不僅賺回了30萬,2013年,銷售額還超過了1千萬元。

  創業四年,小龍都經歷了什么呢?

  這里是華南農業大學,小龍在這里讀動物營養專業,度過了本科和碩士的七年時光,這些全英文的論文是他在碩士階段發表在學科一級刊物上,關于養蝦的科研成果,當年,這份成績讓他在學院里創下了紀錄。

  導師張永亮:他的碩士論文主要內容也發表在水產養殖方面的,國際的頂級的刊物,作為一個博士生能在一區的雜志上發文章已經是一個很不容易的事情了,但是對于碩士來講,所以說當時他這個文章發出來我是驚喜,很驚喜這件事情。

  不但導師喜愛,小龍還在實驗室里,吸引了師妹楊林的青睞。

  楊林:防火防盜防師兄,愛國愛家愛師妹,防沒防住。

  記者:你這是沒防住就栽到劉小龍手里了。

  楊林:差不多吧,我們的友誼是革命的友誼,一起做實驗培養出來的。

  2010年夏天,小龍碩士畢業了,就在同學們忙著找工作時,有幾個不錯的選擇已經在等他:當大學老師,做研究員,還有年薪近30萬的飼料公司想要他。然而小龍心里卻有自己的盤算。

  研二時為了做課題,小龍去蝦場做實驗養蝦,這讓他發現了一個商機。他發現投資養蝦的成本,是1畝1萬元,如果養得好,一畝的利潤就有1萬5。而且作為一個水產碩士,對于養蝦的技術,小龍非常自信,他決定養蝦創業。

  沒有本錢,小龍想先從家里借錢,這遭到了家里的強烈反對。無奈之下,他試探地問了問女朋友楊林,看看她能不能幫忙。

  劉小龍:她說,要多少錢,我說大概六個塘的話,太少了,面積太少了沒錢賺的,6個塘大概60畝地的話,按照投資來算1畝地1萬塊錢,初期投資60萬,就這樣小聲和她說初期投資60萬,她說60萬,這么多!這么多!我說是啊,是這樣,但是回報率有100萬。

  當時,楊林沒有直接答復小龍,而小龍也不好意思再問。可一個月后,楊林告訴了他一個好消息。

  劉小龍:給我30萬,我那個當時聽了就,那個那個心臟就跳了兩下,我說30萬,給我這么多我說我們倆都沒說要去結婚什么的,這么相信我。

  這30萬是楊林的媽媽給她準備的嫁妝錢,而楊林把它如數交給了小龍。

  楊林:自己創業肯定都是有賠有賺的,兩個人在一起就是要相信他,那如果不相信的話,可能兩個人就走不到一起去,也年輕嘛,即使有風險去做的話,即使虧的話,還有能力站起來。

  除了女朋友的嫁妝,小龍還央求父母拿出了30萬的買房錢。帶著沉甸甸的60萬,他開始了創業。

  這里是廣東省珠海市金灣區紅旗鎮,2010年夏天,小龍在這里租下了60畝池塘,養上了南美白對蝦。這時的他比讀書時更努力,他知道只有干出成績,才對得起女朋友的信任。

  照這些照片時,小龍剛剛畢業,而來到珠海兩個月,他就變成了這張照片上的樣子。為了省錢小龍沒請工人,什么事都自己干,風吹日曬不在話下。導師來看他的時候都沒有想到,他能這樣吃苦。

  劉小龍的導師:去了現場以后呢我一看到他那個住的地方啊,就是一個木棚,四面透風,也沒有床,下邊呢就墊高一點,在里邊睡覺,當時看得我確實也很心酸 的。當時我就問他,我說這個,楊林過來住哪啊,我想怎么也要出去找個賓館什么的,他說就住這里邊,我一看,我說這一對孩子還是讓我很感動的。

  小龍每天在養殖場埋頭苦干,因為不會說粵語,他很少和當地村民交流,而村里人說這個來當漁民的碩士生早晚失敗回家。

  村民吳亞蝦:很多人讀書出來搞水產可能搞不贏那個養很多年蝦的。

  村民楊春嬌:我養殖的時候你還沒出生,又小個又年輕,一般人家不睬你的。

  村民這些話讓小龍心里憋上了一股勁,他要證明自己和普通農民絕對不一樣。

  很快,他想到了在蝦的增氧上做文章。

  通常,漁民養蝦都用這種水面增氧設備,而小龍知道,蝦喜歡在塘底活動,如果在水底放上管道增氧,肯定能讓水的融氧更高,產量會更大。

  可在水底鋪管,成本是傳統方法的8倍,有漁民好心勸他,別浪費錢,沒有必要,可小龍堅信有科學才能賺大錢。

  劉文微村民:養殖這個東西,不是說你知道那個理論,就一定會成功的,它有很多細節,很多東西都是細節決定成敗的。這個也就是我們所說平時那個(積累的)經驗吧。

  劉小龍:有些人會拉你,說小伙子,不行的,那邊是死路一條,你不要過去,你認為光明就在前面,你就往前走,科學的方法,科學的理論,是指向光明的一個,一條方向吧。

  咬咬牙,小龍花掉了近10萬元,給60畝塘都裝上了塘底增氧設備,而效果,讓他很是得意。

  劉小龍:用上之后,我把水抽進去之后,我測了一下那個那些指標,因為學院派,學院派就要看指標,一測,不錯,效果不錯,我心里就,就上升了一點,應該能 養好沒問題,水調得這么好,指標這么正常,不養成功簡直不可能,然后就有一點那個,開始有一點自滿,我現在有新的技術,我跟人家不一樣了,我肯定養得好這 個東西。

  和小龍料想的一樣,蝦的漲勢非常好,照這個勢頭,出塘時一畝能產1000多斤,小龍打算這一次賺錢了就買房,和女朋友先有個家。

  然而他萬萬沒想到,他的高科技給他帶來希望,也讓他徹底絕望。

  2010年秋天的一個傍晚天氣異常悶熱,為了保證蝦的供氧足,小龍打開了所有的增氧機,然而當他第二天早晨6點醒來時,他看到了無法面對的一幕。

  劉小龍:增氧機沒轉的話,肯定是睡著了呀,壞了,這下真壞了,里面的蝦肯定有問題了,劃了個船過去,一下跳下去,就是也沒脫衣服,反正不管我要先看一看有沒有死的是吧,一腳跳下去之后呢,踩到了,我說,摸都不用去摸了,一腳踩到里面全是,全是蝦。

  原來,6個塘的增氧機同時打開,超出了電路負荷,半夜跳閘了。小龍萬萬沒想到,自己把每個養殖環節都盡力做好,卻栽在了一個常識上。

  6個塘的蝦全軍覆沒,60萬元打了水漂。小龍和女朋友都出生在工薪家庭,這60萬是兩家父母給兒女辛苦攢出來的結婚錢。面對失敗,小龍甚至不知道怎么開口對女朋友講。

  劉小龍:我跟她打電話說,我說楊林,那個,那個蝦,死了,是因為我一個疏忽,第一反應,你怎么能這樣呢?我媽給你錢,你就去,你現在一個疏忽你就把錢給 虧出去了,就看著我在那一句話沒說,然后也有一點可能聽出我在那有一點哭聲了吧,就又安慰我,她說錢是虧出去了,那咱們就,就一起吧,就說肯定是在一起, 公跟婆要在一起去找個工作,是吧,生活肯定還得繼續。

  讓小龍沒想到的是,自從打完這個電話,楊林就再也沒提過這30萬的事,只是鼓勵他先找一份工作,以后等有了錢還能再出來創業。

  楊林:你把他逼死也沒有用,錢也回不來,所以干脆你也不用逼他,他自己心里有數,錢反正沒了還可以賺。

  劉小龍:感動會越來越多,越來越感動,還沒有去拿結婚證,就已經付出了這么多是很不容易的,很不容易遇到的一個,我得還他一輩子,得對她好一輩子。

  然而小龍心里除了愧疚,更多的,是失敗后的懊惱和不甘心,他渴望重新再來,證明自己。可現實擺在面前,賠光了錢,他只能去找一份工作,再創業是不可能了。

  然而生活卻有了戲劇性的轉機,小龍不知道,有兩雙眼睛一直注意著他。2010年底,這兩個人找到了小龍,開口就說要投資150萬。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九叔陸錫庭:150萬,我說就沒有問題,你可以拿去。

  他叫陸錫庭,是金灣有名的水產老手,當地人都叫他九叔。這是他的兒子陸宇。在小龍養蝦的一年里,父子倆有一次無意中看到了他,小龍當時的樣子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陸宇:騎著一個摩托車,那個摩托車的話呢,基本上那個后輪那個殼也是爛的那種,就是你一看,就會知道,干水產的肯定是,又光著一個膀,曬得烏漆麻黑的,頭發非常亂,胡子什么的就。有了這種學歷,理論的科學知識以后呢,你能夠肯待在一個塘那里,能夠待得住,這不容易。

  父子倆都沒想到,一個碩士生,居然能在這漁村里這樣踏踏實實做農業。

  從那以后,九叔經常讓兒子去打聽小龍的情況,他想找機會和這個有文化、又肯吃苦的年輕人合作,以他的眼光,這樣的年輕人遲早會賺大錢。

  九叔陸錫庭:你想干好水產養殖那個東西,必須要有人才。他是學生物的,對我們養殖很有利。

  陸宇:我爸爸每次都會有一句話總結,他說小龍這個人是很不錯的,這個人是很值得留在身邊跟你一起創業的人。

  聽說小龍賠了錢,要轉租池塘離開珠海,父子倆立刻意識到,這是合作的最好時機,九叔找到小龍,提出要投資150萬給他,小龍占50%的股份。

  劉小龍:有翻身的機會了,就是我拿到這么多錢了,又可以去做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

  這一次,小龍想找到一種可以和蝦混養的魚,混養利潤更高。2010年冬天,他看上了這種叫黃鰭鯛的魚,這種魚的批發價能賣到26元。

  可是曾有漁民把黃鰭鯛和蝦混養過,這黃鰭鯛吃肉,放下去的蝦苗都被它吃光了,根本混養不了。

  村民楊春嬌:那個臘魚(黃鰭鯛)很厲害的,好像,在水里面會飛那么快的,放下去肯定把那個蝦吃掉,肯定賠錢,就是那個臘魚(黃鰭鯛)的錢,蝦都沒錢賺。

  可小龍卻一口咬定要養這黃鰭鯛,而且還偏要把黃鰭鯛和蝦養在一起。

  然而一年之后,這個別人眼里注定賠錢的書生,靠著大伙都說不可能的辦法,賺到了他的第一桶金,200多萬!

  小龍是怎么做到的呢?

  原來,小龍做了一個月的實驗,他把大大小小的蝦苗和黃鰭鯛放在魚缸里觀察它們,觀察到了一個讓他賺到200萬的細節!

  劉小龍:魚的嘴,估計就這么大,然后蝦你看,這么大一條,它怎么吃也吃不進去了,在放的時候肯定不是蝦苗放,我保持那個蝦在一個大的時候,5、6公分,7、8公分了,一點問題沒有。

  小龍把5公分以上的蝦和黃鰭鯛混養,蝦再也沒發生被吃掉的情況。截止到2012年,他賣掉了三批蝦和一批黃鰭鯛,一共賺到了200多萬。

  村民楊春嬌:當時是說不靠譜,后來見他搞了那個成績出來,佩服,科學還是科學,他們有文化。

  九叔陸錫庭:有很多東西都是讀過書(的)人懂,我們做那個農民,很多東西都是不懂的。

  混養模式的成功讓小龍充滿了干勁,他們把賺來的錢全部再投入,擴大面積養上了黃鰭鯛和蝦。

  可周邊的漁民聽說小龍混養賺了錢,都跟著他開始養黃鰭鯛,2013年初,黃鰭鯛大量上市,價格一下跌到了18塊。

  處理掉這批魚,小龍空著塘一個多月都沒有再養。塘租電費都是支出,小龍心急如焚,他每天拉著陸宇到海鮮市場里考察,想找到突破口。

  2013年初,他們從一個魚老板那兒,聽來了一句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正是這句話,讓他們在黃鰭鯛市場很差的情況下,逆勢而上,將銷售額提高到了500萬。

  小龍在這市場里發現了什么呢?

  劉小龍:他告訴我,就是很多養殖戶不愿意去養小苗,就是從最小的養到最大的,不愿意去養,因為養的時間太長,他說你要是能夠養到一兩左右的魚賣給人家, 價格也不錯,一斤魚的話按照市場價格上,我們可以賺到6塊到7塊錢一斤,最后你可能養成了都賺不了這么多錢,很多人不愿意去做前面和后面的事情,我們可以 去做。

  這個在市場上的發現讓兩個年輕人興奮不已,黃鰭鯛要一年半才能出塘,他們專門把黃鰭鯛養到一兩左右賣給養殖戶,這一年,僅黃鰭鯛的銷售額就達到了500萬元。

  劉小龍:人家給我們總結了一個新的名詞叫新農民,你要是死命在這里干的話,跟一般的農民也沒什么區別了,所以說我們就要到很多地方去調查,接觸外面的信息,知道人家需要什么東西,然后知道市面上缺少什么東西,我們就要提供相應的一些產品出去。

  現在的小龍很注重對市場的把握,今年,他和陸宇將養殖場擴大到210畝,除了黃鰭鯛和蝦,他們還根據市場需求養上了草魚和美國紅魚,銷售總額達到1000萬元。

  2013年底,小龍陪著楊林去買下了這套房,這兩個年輕人有了自己的家。

  裝修的時候,從未對小龍提出過什么要求的丈母娘,提了一個很特別的要求,她一定要小龍買一套書柜放在家里。

  劉小龍:這個柜子是媽讓買的。

  記者:誰的媽?

  劉小龍:楊林她媽。

  記者:誒喲這就叫上媽了。

  劉小龍:改口改得挺早的。

  楊林:沒有錢給。

  劉小龍:沒錢給。她說家里有個書柜的話。

  楊林:顯示我們有文化。

  劉小龍:書香之家。

  丈母娘:我姑娘眼光也不錯,看人不帶看錯的,小兩口相處得好,和睦,老人心里頭她就快樂。

  2014年9月9號,小龍結束了5年的愛情長跑,和楊琳步入婚姻殿堂,28歲的小龍事業愛情雙豐收,然而他說這只是新的起點,更好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