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雞養殖時間長,且山地自由放養,吃的是谷物蟲草,飲的是純正山泉。”日前,記者在豐寧鳳山鎮壩營村神樹溝一家生態養殖基地,看到幾千只羽毛鮮艷、顏色各異的柴雞,有的“撲棱棱”展翅飛翔、有的“咯咯咯”鳴叫嬉戲……基地主人鮑桂臣更是笑得合不攏嘴,邊走邊說這些柴雞的好處。
據鮑桂臣介紹,由于肉質鮮美,營養價值高,每只雞賣到150元,柴雞蛋每斤20元,依然供不應求,每年就這一項收入就達七八萬元,而這一切功勞還得歸功于神樹溝里這1000多畝山林。
今年54歲的鮑桂臣看上去十分的健壯,由于長期的戶外勞作他的臉被曬得黑里泛紅,雖然已經進入冬季,但他干活的時候從來不戴手套,導致他那粗大的雙手手掌上面布滿老繭,手背和手指肚皸裂了許多細小的傷口。
“小的時候,我跟隨父親在這溝里住了10年,這些老梨樹都是幾十年前我父親帶領創業隊的人栽的,看著他們一棵棵地枯死我就心疼。”說起承包山林的原因鮑桂臣面色凝重。
鮑桂臣所承包的山林有6000多棵蘋果梨樹,其中有一小部分是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前創業隊栽植的,后來村里的8戶農民承包了這片山林,由于缺乏技術管理,到2010年這片山林已經絕收。看著父輩們的勞作成果即將毀于一旦,在北京打工的鮑桂臣,頂著家里人的反對,毅然決然地承包了這里的山林。
自從承包合同簽訂之日起,鮑桂臣便帶領全家住進了神樹溝。給老樹修枝施肥、培育栽植小蘋果梨樹、嫁接幾百畝的山杏為杏扁林……幾年下來,以前那個滿目瘡痍、已經絕收的荒山林變成了一座春天花滿山、秋天果滿枝,處處有生機、隨處可見雞的人間仙境。
“在這1000多畝山上,我栽植了6000多棵蘋果梨樹、嫁接了200畝杏扁,再加上幾百畝的野生山杏,每年的收入都能達到20萬元左右,用不了幾年,我投入的二百多萬元就能收回成本。”說起經營梨園的好處鮑桂臣滔滔不絕。
隨著生態環境的改善,腦筋活絡的鮑桂臣又打起了生態旅游的主意,今年年初,他投資幾十萬元蓋了二十幾間房子,搞起了生態旅游。自“五一”開業以來,已經接待了大大小小17個旅游團體,實現毛收入20多萬元。
在鮑桂臣的帶領下,村子里10多戶農民也走上了承包荒山栽植果樹搞林下養殖的致富路。為了帶動更多的農戶致富,鮑桂臣成立了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同時還加入了本地的柴雞養殖合作社。“我會把我這些年積累的種植和養殖技術無償地教給大家,讓大家都能在青山綠水之間過上好日子。”鮑桂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