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wǎng) 水果網(wǎng) 大田網(wǎng) 花木網(wǎng) 茶葉網(wǎng) 藥材網(wǎng) 菌菇網(wǎng) 畜牧網(wǎng) 家禽網(wǎng) 水產(chǎn)網(wǎng) 特養(yǎng)網(wǎng) 種子網(wǎng) 肥料網(wǎng) 農(nóng)藥網(wǎng) 飼料網(wǎng) 獸藥網(wǎng) 農(nóng)機網(wǎng) 溫室網(wǎng) 食品網(wǎng) 工藝網(wǎng)

萬盛:傳承鄉(xiāng)村文化 打造特色品牌

   日期:2018-11-20     來源:聚農(nóng)網(wǎng)    作者:jn720    瀏覽:796    評論:0    

  小人物、大情懷。在萬盛經(jīng)開區(qū),一大批特色鄉(xiāng)村文化于當?shù)厝说拇鷬^斗和傳承下,歷久彌新,在時間的長河中綻放著耀眼光彩。

  然而,藏在深閨中的鄉(xiāng)村文化吸引力有限,需要打響品牌才有影響力。

  對此,萬盛經(jīng)開區(qū)黨工委、管委會在眾多鄉(xiāng)村文化的傳承弘揚中深度挖掘文化資源、突出民俗風情特色,推出了金橋吹打、后壩獅舞、紅苗踩山會等“一村一品一特色”的鄉(xiāng)村特色文化品牌,對全區(qū)鄉(xiāng)村文化振興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為區(qū)域社會經(jīng)濟繁榮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

  金橋吹打——因熱愛而堅守

  馬蹄陣陣蕩云霄,馬聲嘶鳴風蕭蕭。在綿延青山的空曠處,張登洋嘹亮的嗩吶聲傳遍各處。他抬頭挺胸,手推嗩吶向上、如同駿馬前蹄騰空,頭向上昂揚、如馬嘴怒嘶,尤其是當曲至高潮的時候,聽上去如同野性十足的萬馬奔騰,蕩人心魄。

  作為金橋吹打的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張登洋6歲第一次接觸嗩吶、8歲學藝、17歲正式拜師,金橋吹打于他,已融入骨血。

  “小的時候,聽人家吹嗩吶、敲鑼鼓是村里唯一的娛樂方式,金橋吹打活動在萬盛乃至周邊區(qū)縣很是活躍。”張登洋說,從小的耳濡目染,吹打也成了他的最大愛好。

  十幾歲時拜“馬風派”第五代傳人翁慶華為師,他的金橋吹打漸入佳境,已掌握了“馬蹄陣陣,馬聲昂揚”的精髓。也正是從那時候起,張登洋“讓金橋吹打永不失傳”的夢想開始萌芽。

  與其他吹打流派相比,金橋吹打的演奏形式靈活多變,曲目也更豐富,分花燈、宮堂、雕打、竹葉吹奏、口哨等多種類別,曲牌300多個、樂曲1000余首,有《急馬出山》《雞公調(diào)》《青山水落音》《慶豐收》等經(jīng)典曲牌,其音色明快、穿透力強、擅長模仿駿馬的風格享譽渝南黔北。

  然而,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農(nóng)民進城務工和現(xiàn)代音樂文化的興起,金橋吹打一度陷入低潮,面臨著吹打隊員青黃不接、曲牌失傳的危機。

  本著對金橋吹打的熱愛,張登洋放下了剛有起色的建材生意,與一眾隊員一起重建了吹打隊。“我們一起吹打十多年,都特別熱愛金橋吹打,覺得有義務、有責任去重振金橋吹打。”張登洋說。

  他們重新編排節(jié)目,將隊員分為若干小組去自由聯(lián)系業(yè)務,在政府的支持下代表萬盛參加了首屆重慶民間吹打比賽,解決了金橋吹打的燃眉之急。

  2002年5月,當時的萬盛區(qū)委、區(qū)政府投入資金20萬元,成立了金橋民間吹打保護搶救小組,開展吹打曲牌的收集、整理和錄音、錄像工作。隨后,成立“金橋民間吹打藝術團”,組建了金橋中心校少兒吹打隊,開展金橋吹打傳統(tǒng)曲牌的傳承教學、排練賽演活動。

  2006年,金橋吹打申報國家級非遺成功;2008年,張登洋被授予“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傳承人”稱號,金橋吹打隊伍兩次受邀參加央視民歌類節(jié)目錄制。從此,金橋吹打名聲大噪,從小鎮(zhèn)走到了全國人民面前。

  如今,萬盛經(jīng)開區(qū)文化館已成立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tǒng)籌“金橋吹打”深度挖掘各項工作開展,收集整理金橋吹打傳統(tǒng)曲牌,預計在今年完成樂譜制作、曲目排練、曲目錄音、曲目錄像、視頻制作及MV出版發(fā)行等工作。

  后壩獅舞——因夢想而奮斗

  “獅子玩翠樓,和尚啃狗腿”是萬盛經(jīng)開區(qū)萬東鎮(zhèn)團結村后壩、干龍洞一帶的民間藝人對“后壩獅舞”的描述。

  在累疊的12張八仙桌或48根木質(zhì)長條板凳上表演的“翻翠樓”、兩頭獅子在頂端桌腿上穿梭動作的“雙獅搶寶”、跟隨大頭和尚慢慢攀爬12張八仙桌的“獅猴過西天”、獅子雙手支撐橫在一條桌腿上、用嘴去叼咬道具的“鰲魚吃水”……

  獅舞表演喜慶吉祥,有用彩紙、響鈴裝飾,動作矯健的艷麗獅子,著青布長衫、手持蒲扇、表演滑稽的大頭和尚,十分吸人眼球。

  加之技術動作集驚險性、趣味性、觀賞性為一體,再配上節(jié)奏歡快的吹打,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這項歷史悠久的民間特色文化始于清朝中期,已在萬盛后壩傳承了九代。

  “后壩獅舞雖然源于北方,卻與北方的獅舞不同。”后壩獅舞代表性傳承人張曉林說,在呈現(xiàn)獅子嬌憨可愛的基礎上,創(chuàng)始人將《西游記》收服青獅的片段改編融入獅舞中,這才形成了融武術、雜技、戲劇于一體,獨具一格的“后壩獅舞”。

  十幾歲開始拜師學藝,為了演活獅舞,張曉林每天苦練引體向上、俯臥撐,并配合演出邊演邊練,“翻翠樓”能一口氣上4張桌子。隨著樂隊走村串鄉(xiāng),后壩獅舞在附近區(qū)縣紅極一時,一個月最多能演28場。

  這些年,各種新鮮的文化節(jié)目沖擊著傳統(tǒng)文化,懂得玩獅絕技套路和舞獅技巧的人已為數(shù)不多,技藝也是大不如從前。

  2007年,萬東鎮(zhèn)在區(qū)委、區(qū)政府的支持下重組隊伍,搭建班子,對“后壩獅舞”進行技藝恢復。先后添置了大小獅子道具近80個,把跟第七代傳人張學貴學過獅舞技藝的10余名人員重新召集起來,開展排練。

  2010年,“后壩獅舞”成功申請為重慶市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對象。

  后壩獅舞技術動作多而復雜,倒立、空翻等屬于基本功訓練動作,極其考驗表演者的腰力和腳力。這些對如今已年過五十的張曉林來說,已顯得力不從心。

  “現(xiàn)在年紀大了,舞不動了,我就抓緊時間帶徒弟、作指導。”張曉林說,希望能有更多年輕人參與到后壩獅舞中來,傳承這項極具特色的傳統(tǒng)文化。

  紅苗踩山會——因相聚而美好

  “太陽出來照山坪,山坪風光最迷人;哥唱天上九姐妹,妹唱地上九連環(huán)……”隨著苗家對唱的嘹亮歌聲,深沉的銅鼓與高昂的嗩吶交織,悠揚的蘆笙與歡快的苗舞同步,苗族踩山會盛大開幕,萬盛石林被裝點成一片歡樂的海洋。

  伴著笙歌鼓點,《滾山珠》、《爬花稈》等眾多展示苗家風情的傳統(tǒng)節(jié)目輪番上場,相聚、尋友、對歌、迎親等苗家婚俗和打牛、祭山神等習俗相映成趣,生動表現(xiàn)了苗族同胞的勞動、生活、祭祀、婚喪等民風民俗,構成一幅絢麗多彩的苗文化長卷。

  每年踩山會,苗家男女都會穿上節(jié)日盛裝,帶上蘆笙,聚集在山坪上。他們載歌載舞、迎請祖先、祭神還愿、交朋結友,煞是熱鬧。苗家“咪彩”(苗語,未婚姑娘)和“咪哆”(苗語,未婚男子)還可通過蘆笙舞蹈和對唱交流,盡抒胸臆,有意者可互贈手絹、腰帶,以做定情之意。

  踩山會又稱踩山坪、踩花山,是世居萬盛的“紅頭苗”一年一度的傳統(tǒng)民俗文化集會,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由于這一活動歷史悠久,具有娛樂、聯(lián)誼等特點,極富濃郁巴渝地方特色和少數(shù)民族風情,受到萬盛一帶各個村寨和附近省市的苗族群眾的欣然響應,紛至沓來。

  多年來,由于無文字傳遞,加之地域閉塞,使如此美妙而極富民族特色的苗族文化曾空響山谷。

  20世紀90年代,萬盛各級政府部門積極爭取,成功舉辦了首屆萬盛苗族踩山會,原汁原味地展現(xiàn)了當?shù)孛缱逄赜械奈幕厣艿綇V大群眾熱烈歡迎。至此,踩山會逐步傳承并擴展開來,規(guī)模逐年擴大,目前已是第20屆,參與人數(shù)不斷攀升。

  2006年,“萬盛苗族踩山會”被列入重慶市首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單,越來越被市內(nèi)外群眾所熟知,每年可吸引數(shù)萬名游客前來觀看,苗族歌舞更多次應邀參加國家和重慶市的重大慶典活動。

  《文化亮點》

  金橋嗩吶制作

  金橋吹打源于宋元,是巴渝吹打的精華部分。作為其最主要的樂器,金橋嗩吶以其完美的音色,獨特的制作工藝而聞名。成品嗩吶以萬盛為中心,遠銷貴州、湖南、四川等5省20余市區(qū)縣。

  金橋嗩吶要經(jīng)過選料、加工嗩吶桿、銃尖、編制喇叭口、上漆、裝配等數(shù)十個流程。有海笛(特高音)、二臺(高音)、三臺(中音)、頭臺(低音)、莽臺(超低音)、特大嗩吶6種不同規(guī)格,其中最大的青山莽喇叭口直徑1.5米、嗩吶管長4.5米,演奏時需4人抬、2人按音孔、1人吹,7個人共同操作才能演奏。“青山莽”于2005年金橋嗩吶赴京展出時被國家博物館收藏。

  嗩吶管選硬度、密度大、柔韌性強的紅豆杉木,用傳統(tǒng)的木工“手工推板”打磨嗩吶管形狀,用手鉆鉆出音孔;喇叭口用柔軟細小的牛尾慈竹竹絲編制完成后晾干、刮膏灰、打磨光滑平整,上多道生漆;哨子為金橋特有的野生大麥稈;銃尖、堵塞氣盤則均用質(zhì)地堅硬而有彈性的銅片,最后按順序裝配而成。

  從2001年起,萬盛區(qū)政府、文化主管部門和金橋鎮(zhèn)三級聯(lián)動,對金橋嗩吶制作傳統(tǒng)技藝進行普查、挖掘和保護工作,多次召開金橋吹打嗩吶制作專題研討會,對嗩吶制作的起源、傳承、發(fā)展等進行整理、歸類、存檔。

  目前,萬盛經(jīng)開區(qū)已將金橋民間吹打嗩吶傳統(tǒng)制作技藝納入全區(qū)特色文化重點保護內(nèi)容,有專門的陳列室,展出各階段的嗩吶發(fā)展演變史,促進了這項傳統(tǒng)技藝的保護、傳承和發(fā)展。

  紅苗民俗風情

  萬盛石林附近,世代居住著一支苗族同胞,屬苗族分支中的紅苗,他們服飾集美術與工藝于一體,其美食也聲名遠播。

  彩布、刺繡、珠子綴滿全身,紅苗服飾做工精湛,色彩艷麗,頗具民族特色。

  其中,男裝主要是剛遮膝蓋的大褲腳褲,紅布束腰,短衣衣領飾紅,頭纏盤狀黑帕,在帕尾用紅布或紅線、彩色絲須編接等。

  女裝要精致和復雜得多,一般由頭飾、襯衣、圍腰組成。頭飾極為豐富,用絲織品或彩布纏頭,數(shù)圍形似圓盤大帽,外沿是鑲有圖案的花飾,扎成小花,串以翠珠。襯衣多為白色,腰系刺繡和蠟染的大套小圍腰,圍腰圖案設計精美。除服飾外,還佩戴手帕、香包等刺繡工藝品。

  2017年,萬盛紅苗服飾已成功申報重慶市第三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名錄。

  而用全牛烹飪的牛肉湯鍋,則征服了來萬盛石林游玩的眾多食客。最新鮮的帶皮牛肉煮進鍋里,自家泡的酸菜熬在其中,還有濃濃的牛油和辣椒醬的味道,讓聞者垂涎欲滴、流連忘返。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wǎng)站首頁  |  關于聚農(nóng)網(wǎng)  |  會員服務  |  網(wǎng)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lián)系方式  |  網(wǎng)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wǎng)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guī)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