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農業農村部農業貿易促進中心(ATPC,以下簡稱“貿促中心”)、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AO)、國際貿易和可持續發展中心(ICTSD)共同主辦,江蘇省農業委員會協辦的2018年農業貿易政策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在南京召開。來自國際組織和國內農業貿易領域專家進行了交流,國務院相關部委、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單位和高校的專家學者、部分國家駐華使館農業官員、行業協會管理人員和企業代表參加會議。
研討圍繞“農產品市場和多邊貿易體系”“農業政策和全球糧食安全”“農產品系統和市場的動態:政策框架和對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啟示”和“科技創新對農業部門的影響”四個主題展開,包括嘉賓主旨演講、專家評論和開放性討論等環節。今年是貿促中心與上述國際機構第十次聯合舉辦該研討會,旨在推動農業多邊貿易政策的完善,并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和農業可持續發展。
農業農村部國際合作司巡視員謝建民在開幕式中表示,中國目前已經成為第二大農產品貿易國,是最開放的農產品市場之一。中國未來將不斷提高農產品市場開放程度,擴大進口,歡迎各國企業到中國來開拓市場、尋求伙伴。
貿促中心主任張陸彪表示,這次研討會處于一個特殊的時間節點,中國即將舉行首次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中國農業農村工作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鄉村振興戰略全面實施,農業農村體制也進行了重大改革。這些變化都為此次關于多邊貿易角度下的農業政策和可持續發展的討論提供了新的框架。
OECD農業食品貿易市場司司長喬納森·布魯克斯(JonathanBrooks)回顧了農產品市場過去十年的演進,并分析了其未來十年的發展趨勢。喬納森指出,糧食價格在2008年到2014年間曾經歷巨幅波動。當前國際農產品市場是不穩定的,供需關系和貿易狀況都會影響政策的不確定性,比如原油價格、新興市場、生物燃料、食品和健康政策、農作物栽培政策等。但整體來講未來十年糧食的價格波動不會太大,將保持可持續增長的趨勢。
FAO貿易與市場司經濟學家喬治斯(GeorgiosMermigkas)在發言中引述了FAO上月的報告,其關注的正是氣候變化對糧食安全以及農業貿易的影響。平均溫度增高、平均降水量增多、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發生頻率增加、病蟲害的損壞可能加大等因素都會影響農業生產,造成糧食價格波動,加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發展不均衡,甚至使他們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國務院參事何秀榮在評論時呼吁,各國農業政策協調發展十分必要,各國應優化多邊貿易體制的結構,共同努力,維持多邊體系穩定。
ICTSD高級農業項目經理喬納森·赫本(JonathanHepburn)指出,全球農業市場正面臨著新挑戰,貿易領域逐漸緊張,會對農業多邊合作產生壁壘效應。喬納森強調,為滿足全球各個市場的發展需求,使得農產品、農業發揮更好的作用,我們應格外關注如何提高政府效率,和如何制定綜合性、可行性的國際政策。喬納森認為這次會議是一個深化理解、提供多邊合作機會的平臺。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介紹了中國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取得的巨大成效,以及中國利用信息技術促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效銜接,帶動提升農業產業鏈、供應鏈、質量鏈和價值鏈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