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不“拼爹” 養泥鰍照樣賺錢

   日期:2014-12-01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08    評論:0    
  何濤,1987年生,江蘇省鎮江市揚中市油坊鎮老郎村人,2008年本科畢業于南京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大學畢業后,在蘇州一家汽車銷售公司搞銷售,后又賣LED,一年就賺了50多萬,2011年底,街道父親的電話,得知母親得了抑郁癥,何濤回到老家陪伴母親。回到老家后,發現養殖泥鰍市場前景很好,2012年開始承包改造池塘開始養泥鰍,歷經多次挫折,解決了養殖技術問題,銷售問題,泥鰍養殖逐步走向正規。創立揚中市金濤養殖專業合作社任理事長,創辦當地第一家以泥鰍為特色的農家樂,占地260畝,其中泥鰍養殖區140畝。2013年公司年銷售額600多萬元。何濤本人獲得揚中市青年農民“創業之星”榮譽稱號,農家樂被評為“江蘇省誠信農家樂”。
 
  這是何濤的水產養殖基地,記者趕到時,工人們正在收網捕魚。
 
  何濤的員工:快跑。
 
  何濤:來來來。
 
  這口魚塘里混養了鴨嘴魚、胭脂魚和錦鯉。
 
 
 
  何濤2014年開始養殖這些魚,3個魚塘,15畝水面。何濤將把這些魚推到當地的觀賞魚市場。
 
  何濤:我不需要把它養太大,而且節約了我的成本,就可以把它往市場上推掉,然后可以賺錢。像這一條,我可以賣到三四十元一條。這個賣四十元一條。
 
  而讓何濤更加得意的,是他養殖的泥鰍。他是從2012年開始養殖泥鰍的。當時,他對泥鰍養殖一無所知,現在卻成了當地泥鰍養殖行業的領頭人。
 
  江蘇省揚中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峰:他的面積現在有300多畝。在我們鎮江市都是領先的目前。他已經帶動了我們揚中周邊的20多戶泥鰍養殖戶。以前他們一般的一畝的收入是在3000多元錢,現在能達到8000多元錢。
 
  記者又了解到,2012年養殖泥鰍對于何濤來說不僅是事業的重新開始,更是人生的一次大逆轉。說起當初那個自己,何濤的話很讓人吃驚。
 
  何濤:反正做的都是一些不是人做的事情,我就感覺是這樣的。失敗,真的是失敗。
 
  何濤父親何明東:那個時候變得我們也不認識了。真的不是人過的日子。
 
  朋友張祺:你有什么能力?你完全就是靠著你父母。如果說你換一個家庭,你自己說不定什么都不是。
 
  朋友王維:人家說什么,他就是個富家公子,不務正業。
 
  兩年時間,何濤如何走出人生的低谷,并從別人眼中的不務正業,變身當地大學生創業的榜樣呢?
 
  這里是何濤的老家。何濤的父親經營著一家汽車配件廠和一家海綿廠,年銷售額5000多萬元。
 
  何濤從小就對父親言聽計從,為此,他放棄了從上中學時就想做歌手的夢想。2008年,何濤從南京工業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畢業,辦好了去美國留學的手續,可奶奶突然查出癌癥晚期,作為唯一的孫子,按當地風俗必須留在家里。
 
  何濤:很想,很想很想去。結果確實因為家人的原因,沒出去,所以,確實有點,挺痛苦的。
 
  可2009年3月,奶奶去世后,何濤卻告訴父母,他決定離開家,出去打工。
 
  何濤:如果說我靠我爸,怎么怎么樣,別人閑言閑語太多了。出來的目的,其實就是想看看自己到底有幾斤幾兩。
 
  因為喜歡車,何濤到蘇州市的一家汽車4S店做銷售。做了半年,他的業績就名列前茅,月薪拿到了一萬多元。正當何濤沉浸在興奮中時,他卻得知了一個讓他無法接受的事情——找他買車的客戶都是父親介紹來的朋友。知道真相的第二天,何濤就辭職了。
 
  何濤父親何明東:說實話就是不讓他吃苦,因為我們畢竟是吃過苦,受過累。我這幫朋友正好要買,需要這樣的車,所以通過這個平臺幫他把業績做上去了。
 
  何濤:就覺得我不想靠他。像我,一無所有,唯獨有個爸。然后人家知道的,這是誰誰的兒子,我希望哪一天聽到就是這是誰誰的老爸。
 
  2010年,何濤找到了一份稱心的工作,他在揚州市一家公司做LED路燈的銷售。干了一年,他就有了50萬元的存款,月薪最高時拿到10多萬元。當時LED路燈在國內剛剛興起,何濤看好它的市場前景,有了將來自立門戶的想法。可2011年春節后,他卻接到父親讓他辭職回家的電話。
 
  何濤:就是我的人生的陽光大道剛剛開始向我,那個燈剛剛照向我,指向我,叫我往那個方向走,還沒開始出發,剛剛把行李打包好,啪嗒,它把燈關了。那時候就覺得老天爺對我不公平。
 
  父親電話中說,何濤的母親患了嚴重的抑郁癥,已經到了不得不告訴何濤的地步。
 
  何濤父親何明東:整天想著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去死掉,就這樣的一個想法,嚴重到這樣的程度。
 
  2011年2月,何濤辭職回到老家。他從母親口中得知,母親的病竟是因為憂心他的婚姻大事而起。父母眼里,1987年出生的何濤已經到了成家的年紀,之前何濤每次回家,母親總給他安排相親,可這是何濤最反感的。
 
  何濤:我談的女朋友,你非要讓我分手。你現在叫我去相親,我可以去,但是想讓我讓你稱心,有點難,就是那個時候的想法。
 
  面對病重的母親,何濤開始自責。他一邊陪伴母親,一邊籌備自己的公司。
 
  2011年6月,何濤拿出自己的50萬元存款,又向父親借了300萬元,成立了公司,做LED路燈的散熱器。之前打工的那家公司顧不上做的小單子,何濤全接過來做。
 
  何濤:就是一開始的時候,說實話,風生水起,就是很順利。大概四十幾萬元買了輛車。我記得一個月時間
 
  2011年年底,何濤和相親認識的一個女孩結了婚,了了父母的心愿。可誰都沒有想到,僅僅兩個月后,何濤像變了個人,一連十幾天不回家也不接電話。公司經營不下去,婚姻也走到盡頭。
 
  何濤:真的是要家破人亡,就是相當于原來好好的日子,被我這樣作,一步步地走向一個無底洞。
 
  錢賺得容易,何濤的心態變了。他跟朋友出去玩出手闊綽,玩得上癮,不想回家,生意上的小單子也懶得接。
 
  何濤:手里面有個幾百萬元自己可以作主,自己來周轉。所以覺得有點自大了。我覺得錢好賺。
 
  朋友王維:天天就是打牌,唱歌,喝酒,就這樣。
 
  朋友張祺:大概一次消費七八千元錢吧。當時那個狀態來講,不以為然。
 
  何濤:別人買單我還跟他急,我說看不起我啊什么之類的這些話。可能好面子吧,也是這點害了我,真正害了我。
 
  2012年春節后,何濤的公司開了不到一年就關了門,而那段認識三個多月就閃電般結合的婚姻,也閃電般走到盡頭。
 
  何濤父親何明東:我們不但對他失去了希望,對整個自己的家庭,對我們自己的這個事業、前途都很渺茫。
 
  何濤的母親因為這場突如其來的變故病情加重。連著兩個月,何濤無法面對家人,也不敢面對外面的世界。
 
  2012年3月的一天,何濤接到一個大學同學的電話,對方隨口邀請他去老家安徽玩,何濤就真的去了。見面后,他被大家聊到的一個關于泥鰍的話題吸引住了。
 
  何濤:當時聽他講的就是,這個泥鰍的餐飲這塊,有多少多少道菜什么之類的。第一次聽到我很感興趣。因為我們揚中沒有,而且我們揚中的餐飲行業。消費還是比較高的。
 
  在何濤的老家揚中市,水產養殖以河蟹、河豚為主,養殖泥鰍的還很少。何濤把做泥鰍特色餐飲的想法告訴了父親,經過慎重考慮,父親建議從養殖開始。何濤又趕到安徽,學習他從未接觸過的泥鰍養殖技術。
 
  何濤:時刻告訴自己,不要再做一些讓自己,甚至于讓家人傷心的事情。不斷地給自己灌輸一些,泥鰍養殖這塊的知識,我來填補那個,心里面那些,浮躁的一些事情。讓我對泥鰍行業養殖感興趣也是那個時候,因為我每天都能學到東西。
 
  2012年4月,何濤在老家租地170畝,開始養殖泥鰍,還建起一個包含餐飲和垂釣的農家樂,投入一千多萬元,這些錢都來自父親。在周圍人眼中,何濤還是一個不務正業的敗家子。而父親卻拿出這么大一筆錢為他投資,有著良苦用心。
 
  何濤父親何明東:我說浪子回頭金不換,你一旦把你的這個產業做好了以后,讓世人。刮目相看,這是我一直在勉勵他的話。
 
  何濤:我只想慢慢做,我做出成績來。翻身,為我自己就是,稍微就是能在揚中這個地方待下去,還爭取一點點這種臉面。
 
  父親嘴上不說,可何濤的一舉一動,他都關注著。第一年何濤買了100多萬元的泥鰍苗,根據放苗量,養殖六個月,保守估計能產出商品泥鰍五六百噸,賺100萬元不成問題。每天定時、定點地喂料,何濤干得很起勁。
 
  何濤:泥鰍飼料主要是集中在四個角跟邊上。因為泥鰍跟其它的魚活動范圍不一樣,它主要的是集中在四個角落,它的游動是上下游,而不是整個河塘游,如果滿池灑的話,會導致飼料的浪費,第二個。飼料如果說浪費了,直接影響的就是水質。
 
  2012年10月中旬的一天,幾位村民找到何濤,他們有的說自己在何濤養殖場附近的小河里洗衣服時發現了泥鰍,還有村民在自家捕蝦的地籠里捕到大量的泥鰍,給何濤送了過來。
 
  江蘇省揚中市油坊鎮老郎村村民陳若中:我們就跟他講,你糟糕了,泥鰍已經跑了,跑光了。
 
  記者:您當時在哪里發現的?
 
  江蘇省揚中市油坊鎮老郎村村民陳若中:我在那個門口,在我家門口放的。捕蝦的地籠。正常情況下沒有,他不養泥鰍我們沒有。
 
  何濤:我就知道完了,這個跑的量肯定大了,因為距離還是有點遠的,那么遠的地方都能捕到我塘里的泥鰍。
 
  為了保水,何濤在每個池塘四周鋪上了一層這樣的塑料薄膜,為了固定,他在池塘的塘埂和底部分別用土蓋住薄膜。之前,就有工人發現,原本壓住的薄膜竟然漂了起來,可何濤卻沒在意。
 
  江蘇省揚中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峰:泥鰍是很容易逃的東西,一定要做好防逃工作。
 
  泥鰍到底是怎么逃出去的呢?泥鰍喜歡在池塘的四個角活動,時間久了,壓住薄膜的泥土出現了松動,有一些薄膜就漂浮起來。
 
  何濤:浮起來了,那你知道,底下全是土。比如說,我這個塘,原來就跟我排水溝那塊底下有洞,是水流可以流動的。
 
  江蘇省揚中市水產技術推廣站副站長高峰:它有時候它打眼,打洞,隨著水流打洞,跟著逆水流的話,假如有小眼的話,它小苗的時候,就流出去了,跑到別的地方去了。他這個就是一種疏忽,他以為不要緊。
 
  何濤趕緊組織工人查找水下的暗溝和水洞,但為時已晚。2012年年底,他捕獲的商品泥鰍一共不到100噸,只有預期的六分之一。他到鎮江、常州的幾個水產批發市場賣掉了泥鰍。第一年就出這樣的事,何濤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他也聽到了周圍的風言風語。
 
  何濤:他們說現在這個泥鰍不知道養到什么樣子了,就意思嘛,可能覺得我這個不會養得多好。就覺得不可能。那時候聽到了心里會有點難過。
 
  可讓人沒想到的是,養殖泥鰍的第二年,何濤就成功逆襲。不僅有200噸泥鰍出口到韓國,農家樂里的泥鰍特色餐飲也在當地打出名氣。
 
  2013年何濤重新整修池塘,做好充足的泥鰍防逃工作。為了更好地掌握技術,何濤陸續到江蘇省連云港市的二十多家泥鰍養殖場參觀學習。只要有時間,他就在琢磨。周圍人發現,何濤變了。
 
  朋友張祺:他皮膚曬得黝黑的。發現他變成這個樣子以后,我們就認定他肯定下定決心,肯定想這么干下去了。
 
  何濤父親何明東:我看到他整天吃、住,都融入到這樣的一個氛圍。曬得黑不溜秋的,很瘦的,他自己沉下心來干事了。對我來講是很欣慰的事。
 
  為保證水溫和水質,泥鰍塘需要不定期地換水。很多泥鰍養殖場都是這樣一根管子進水,一根管出水的排換水模式,但這往往不能達到理想效果。
 
  何濤養殖基地的技術員劉志俊:泥鰍,這個東西它是一種底層魚。經常就造成一個底層水和表面水的一個污染和敗壞。專門要排一下表面水的時候,這個就比較麻煩,就是排不出去,只能大面積換(水)了。
 
  為了能實現單獨排表層水或底層水的目的,何濤仔細琢磨,反復試驗,做出了這個分層排水的裝置。看似簡易,卻達到了非常理想的效果。
 
  何濤:排表層水的時候,我只需要動動這個,把它壓到水面下,它就可以把表層水,通過那個(管子),排出去。高溫的季節的話,那么我就把它按到底,它的排水量就增大了,因為要換水。就需要排水,然后我把它拉上來就可以,就沒有水出去了。
 
  而把這個裝置反過來安裝,就可以排池塘的底層水了。
 
  何濤:底下的接口是跟塘底是平的,所以說,這樣可以把底部水給排掉。
 
  2013年年底,何濤總結自己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把學習感悟和經驗寫成了這本三萬五千字的書,他還特意寫上了父親的名字。
 
  何濤:畢竟他是這里的大股東。我們所以把他名字寫上去了。
 
  這是何濤農家樂里的一道特色菜——泥鰍蒸蛋。先將鮮活的泥鰍洗凈后倒入蛋液中,蓋上蓋子,養一個小時。
 
  何濤:這個養的過程是什么呢,主要是想讓泥鰍在蛋液里面可以把蛋液吃到泥鰍肚子里面。
 
  一小時后加水攪拌。上蒸鍋前,還需要做好泥鰍的防逃工作。
 
  何濤搜集和改良了20多道泥鰍菜肴,他的全泥鰍宴,在當地是獨一無二的。
 
  何濤:客戶群主要是定位在中檔消費。像我這里。就100元的人均消費。純粹想把我的泥鰍產業,往這個餐飲這塊推。以我這里為一個點。讓更多的人來了解泥鰍這個菜。
 
  2013年年底,何濤的養殖基地產出商品泥鰍600多噸,當時國內泥鰍品種中的青鰍市場價格一斤在23元左右,他卻通過當地一家外貿公司以58元一斤的價格,把200噸青鰍出口到韓國。
 
  何濤:這個58元一斤的價格對于我來講已經很高了,也就是說我58元一斤給外貿公司了之后外貿公司還能賺錢,這個里面的空間,我就很感興趣了。
 
  而讓當地很多同行也感興趣的是,2014年,何濤和韓國客戶簽訂了合同,從2014年11月到2015年3月,每個月出口泥鰍80噸。
 
  何濤:粗略算一下。一個月我除去成本的情況下,我可以賺40萬元到50萬元左右,純利潤,一個月。
 
  何濤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何濤:單憑嘴上講出口不可能那么簡單。韓國當地對出口的泥鰍要求很高的,從一開始我放苗的時候,我為了成功走上這條路,我的泥鰍塘塘梗上面的泥土,包括塘梗泥土上面的植物,比如說草,還有就是河塘里的水,包括我大河里的水,還有我塘底的這個泥土,我都會送到專業的,就是專門有資質的檢驗機構去檢測,達到標準才能走到下一步。
 
  下一步,何濤計劃和大的食品企業合作,把泥鰍做成真空包裝的休閑食品,嘗試走深加工的道路。
 
  何濤:斷絕非要走出口這條路,我完全可以在國內銷,而且賺的錢甚至于比出口還要多。
 
  江蘇省揚中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副主任陸國才:希望他的發展,對我們全市的大學生創業就業起到一個帶動和推動的作用。我們在大學生創業這一塊我們做到四個一:提供一次免費的培訓;幫助找到一處免費的或者說適合的經營場所;提供一次貼息的小額貸款;推薦一個好的創業項目。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