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在水中長,蝦在稻下游。”一動一靜,一幅靈動的田野畫卷在眼前顯現,這正是“蝦稻共作”模式的真實場景。3月25日,在汨羅市白塘鎮木屯村,吳福群向筆者介紹他的蝦稻種植基地:“龍蝦糞便為水稻生長提供良好的生物肥料,農藥、化肥達到零投入,再采用添加富硒營養液的培育方式,種出了綠色環保的‘蝦稻’,受到不少用戶歡迎。”
綠色種養,“蝦稻”賣到12元/斤
2012年,在外打拼多年吳福群回到家鄉,成立富康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整整5年過去,如今種植規模達到了1600余畝。傳統的種田模式收益不高,稻米口感也無法得到很大提升,吳福群琢磨找點新路子。
2015年,他在湖北潛江學習時接觸到了“蝦稻共作”,對這種新模式產生了濃厚興趣。回來后便拿出離水源地最近的100多畝土地,進行了農田改造、蝦網圍擋。“整個合作社總投資400多萬元,為了種蝦稻我又投了60萬。”
農村致富“田里來” 汨羅種植大戶的百畝“蝦稻”
所謂“蝦稻共作”,即在技術操作上實現小龍蝦與水稻的共作共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4米寬、1米深的環形蝦溝。每到插秧時節,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龍蝦移至溝內生長。等秧苗長結實了,再把溝里的幼蝦引回到稻田里。這樣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蝦,七八月份又收獲一季蝦。
龍蝦是怎樣提升稻米質量的?吳福群告訴筆者,因為不施農藥化肥,稻米品質更好,“蝦稻共作”每畝田純收入能達到4000元左右,實現2000元左右的增收,達到了蝦、稻同步增產和品質同步提升的目的。每天,他都會查看水質情況和蝦苗狀態。“農藥、化肥要零投入,小龍蝦才能存活。”吳福群說。
“稻田養蝦技術要求高,池子建好要消毒,然后在水里種植專供蝦子吃的伊樂藻。”吳并福群說,蝦稻口感、質量好,創造了品牌效應,可以賣到12元一斤,并擁有了一大批客戶。
赴歐洲考察,期待“稻蝦共生”規模化
稻蝦輪作、一田多用的做法吸引了很多農業專家和種植大戶的關注。2017年元月,袁隆平院士對吳福群種植的富硒蝦香米高度贊賞,并與其合影留念。2017年12月,在省農委的組織下,吳福群還成了汨羅唯一一個去歐洲考察學習的種植大戶。
談起在外學習的感受,吳福群對筆者說道:“中國與國外最大的差距不是技術上的差距,而是理念的差距。他們的家庭農場都是祖傳的,環保、健康意識更強,不以賺錢為目的,而是從長遠規劃,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主打綠色牌,可持續發展,是吳福群一直的追求。
“我與別人養稻蝦不同,我是水稻為主,養蝦為輔,主要是想在汨羅做出一種成功模式,打出品牌效應,得到群眾認可,實現可持續發展,而不是只關注眼前的利益。”在他的帶動下,村里已有20多個農戶和貧困戶入股合作社,這種模式正在成為農民增收的新動力。吳福群表示,將逐步擴大規模,讓“稻蝦共生”在全市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