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打工者到老板,再到黨支部書記,他帶領全村3250名黨員群眾在脫貧致富路上摸爬滾打了15年,黑了皮膚,綠了山頭,昔日漫山的荒坡變成了如今子孫受益的“金山銀山”。
正在與村民交談的就是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為了留住村里的人才,他經常走村串戶到村民家中作動員工作。作為村干部的周紹軍比其它任何人都明白,只有人才、技術做支撐,村里的產業才會走得更遠,村民的腰包才會更鼓。
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說:“在做產業當中,我們想到,返鄉農民工的引回、人才的引進,是我們現在抓產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
大屯村有著平緩的山坡和肥沃的土地,早在上世紀70年代,大屯村就種有600余畝苔茶,當時,由于群眾缺乏管理經驗,茶園沒有產生效益,正如群眾們所說“茶葉雖好,卻不是寶”。看到村里的茶園逐漸荒廢,2003年,周紹軍不顧家人的反對,決定放棄城市的發展機會,毅然選擇回鄉帶領村民發展茶產業。回鄉后,他首先把村里的600余畝老茶園管理起來,讓老茶園煥發了生機,吸引一些村民加入到種茶隊伍中來,通過近三年的努力,茶園面積就增加到了1500余畝。雖然茶園的面積發展起來了,但村里沒有一個加工廠,真正懂茶園管護技術的人也很少,茶青的下樹率不高,村民們見不到效益,許多人幾乎放棄了對茶園的管護,群眾也從種茶轉向“罵茶”。
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說:“在茶產業上沒有看到利益,就造成了他們(村民)對茶葉棄管的思想太嚴重,我是一個支部書記,我的肩上就有一定的責任,考慮到這個茶產業它是一個長遠產業,并且是個子孫產業,只要我們堅持正確方向去做,那么我們效果是會起來的,在這個基礎上我自己來建加工廠,做給老百姓看,這樣去投入資金,老百姓就敢跟著來干。”
2016年,周紹軍自籌資金260萬元,組建起了大屯兆豊茶葉專業合作社,村民以茶園及土地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統一進行規范化管護。當年,茶園實現“復活”,園內建成“宋寶安茶葉育種基地”等20余個茶葉育種基地,翠芽毛峰加工生產線1條,年生產名優茶3噸、大宗茶20噸,人均種茶增收2000元。柴家軍是大屯村的貧困戶,2011年種植了2畝茶,由于沒有管護技術,茶葉長勢不好,一直以來沒有見到效益,2016年加入專業合作社后,把茶園拿給專業合作社統一管護,他家的2畝茶長勢良好,除去管護成本外,去年的毛收入近2萬元。龍塘鎮大屯村貧困戶柴家軍說:“可以的這個茶葉,因為這個茶葉茶青、枝條都是交的(賣給)專業合作社的,我們一年這個一畝地有接近萬把塊錢(收入),再說茶葉這塊產業來說是比較放心的,有了專業合作社,2017年12月份又植了兩畝新茶。”
如今,在周紹軍的帶動下,大屯村也悄然發生了變化,茶園面積不斷擴大,村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收入穩步增加。全村豐產茶園已達1530畝,新植茶園500余畝,涉及13個村民組206戶群眾。2017年,大屯村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達5830元,比2016年分別增收1468元和2495元,為了實現產業健康發展,讓貧困戶穩定脫貧,周紹軍又有了更加長遠的打算。
龍塘鎮大屯村黨支部書記周紹軍說:“我們下一步打算以這個茶葉產業怎樣創品牌的這個方向去走,在茶葉產業這塊我們現在已經分成的是生產團隊、加工團隊、科研團隊和市場團隊,以這幾個團隊來做大(產業),營造我們茶葉產業的品質和這個品牌的效應。因為只有通過這樣,才能提高得到我們的這個市場效益,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中,讓我們的效益發揮到每一畝和每一個農戶都有收入,在2017年的基礎上,能夠更加穩定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