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回鄉村創業的人越來越多,桂林臨桂區南邊山鄉升平村委排上村“70后”張文雙夫婦前兩年也回到了家鄉辦起了養殖場。他們的兒子也懷揣一個鄉村夢,大學畢業在外面學了養殖技術后,和妻子一起放棄城里的工作回到鄉村和父母一起搞養殖。就這樣,一對“70后”、一對“90后”的一家四口在百畝荒山上分工合作,既經營著自己的夢想,也帶動了村民一起發展。
鄉村漢子要在百畝荒山上打造自己的鄉村夢。
近日,記者從南邊山鄉一路開車二十多分鐘來到排上村的一片山林間。山林地處高地,空氣清新,放眼望去滿眼蒼綠,景色怡人。
在一排小紅磚房里,記者見到了張文雙。今年46歲的他敢想敢做,十幾年前就帶著妻子開始在雁山幫公司養雞,一年出欄10萬只,辛苦的工作也換回了相應的回報,每年收入都不錯。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到鄉鎮發展越來越快,村里也通了水泥路,他萌發了回家搞種養的想法。
說干就干。回到家鄉,他一口氣就承包了100多畝山林,山林大多是荒山,布滿了雜木,光是開山就花去了不少精力和資金,山開好后,最開始還是搞老本行—— 養雞。整地、建雞舍……很快就投入了養殖,不久還擴大了規模。
“干老本行能保證資金來源。”張文雙雖然文化程度不高,但卻有著十分清晰的頭腦和縝密的規劃——— 將100多百畝山林分為養殖區、種植區、休閑區。除了養雞,還要養羊,發展水果產業,搞農家樂等。養雞一年收入有十幾二十萬,加上自己以前的積蓄,他分片在各個山頭種上了各種水果。眼下,在春雨的滋潤下,各類果樹也開始變得翠綠起來。
兒子、媳婦放棄城里工作加盟,讓荒地上再添生機。
這個規劃要實現,光靠張文雙自己的力量遠遠不夠。幾年前,有著多年養殖經驗的張文雙就讓自己的獨子張星宇在大學時學習畜牧養殖專業。兒子也很樂意。畢業后,為了更好地學習養殖技術,張星宇還特別到養殖場工作,專攻山羊的養殖技術。幾年來,掌握了一手過硬的山羊養殖技術,也更有意在鄉村發展了。
“我們養羊,他們養雞。”去年,張星宇帶著妻子一起辭掉了城里的工作,回到了鄉村,并投資數十萬迅速建起了山羊養殖場。從養雞場往山上走一百米,就是山羊養殖場。
“昨天晚上才生了一只小羊羔。”24歲的張星宇看起來有些靦腆,但一說起養羊,話就多了起來。他指著一頭小羊羔說,這是2018年生的第一只小羊羔,整個生產過程由他全權負責。記者看到,羊圈里有不少羊在活動,每只羊的耳朵上都掛著號碼牌。幾年的學習讓張星宇學會了科學養殖,不僅給每只羊編號,還時刻掌握養殖場內的濕度、溫度,每只羊的身體狀況,在這個養殖場內,他是名副其實的“專家”。為了支持張星宇的養殖工作,妻子莫舒婷也放棄了在桂林從事的與旅游相關的工作和丈夫一起打拼。為了給羊最原生態的生長環境,夫妻倆經常一起上山割草、找草料,到家后又一起打草料,料理羊的生活,忙碌的生活讓他們感覺充實而自在。
“小兩口確實蠻有主見。”張文雙自豪地說,兒子結婚時,他說給他們在城里買套房,但兒子媳婦一商量卻決定不買,最后買房子的錢建成了山羊養殖場。
帶領村民一起致富。
如今,張文雙兩口子負責養雞,而兒子媳婦則負責養羊,一空下來,一家四口就忙著種植水果。按他的思路,除了搞種養,以后還要搞農家樂并提供住宿,還要發展立體種養,比如將雞糞、羊糞用來種果樹,還可以養魚,做到生態循環發展。
張文雙一家四口在創業的同時,也帶動了村民發展。目前,村里有十幾戶村民跟著他家一起養雞,平時開荒種果樹等他時常請村民幫忙,每年開給村民的工資就有數萬元。他說,以后搞起農家樂,還可以帶領村民一起加入,大家一起努力致富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