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旭的心定了。今后的5年,家里的馬鈴薯有了固定的“大客戶”。“干農活,我不怕辛苦,因為種莊稼是農民本分。最怕的是賣不出去。”楊旭說。
種出來就不愁賣,不僅給老楊帶來了安心,更堅定了脫貧的信心。楊旭家的萬斤馬鈴薯收入9000多元,脫貧在望。
貴州省去年2月發起脫貧攻堅“春季攻勢”,雷山縣大塘鎮喬兌村發動村民種植110畝馬鈴薯,種子和肥料由專項扶貧計劃免費提供。正在當地為賣而愁之際,5月,貴州省司法廳與雷山縣簽訂“全面同步小康保障蔬菜供給合作框架協議”,合作建設5000畝高產蔬菜供應基地,直供省司法廳管理的有關監獄、強制隔離戒毒所,保種保收、現場結賬。保底訂單給農民吃了定心丸。
“不愁種不了,就怕賣不出。”貴州省司法廳黨委書記孫學雷說,對于農村產業脫貧而言,最難的也是最關鍵的是銷路問題,賣不出、賣不好,既影響農民的種植積極性,也影響農民的直接收益。貴州是全國脫貧的主戰場,在這場脫貧攻堅大戰中,省司法廳該怎么積極作為?經過調研,貴州省司法廳決定發揮司法系統各監所人員集中、生活統一、消費量大、便于采購等優勢,給農戶或合作社固定訂單,建立蔬菜直供模式,對口幫扶貧困鄉鎮特別是極貧鄉鎮。
大塘鎮鎮長陳明府說:“這幾個監所有5000人的需求總量,從去年6月送出第一批蔬菜以來,我們基本保持一星期一次的頻率供應蔬菜。”參考同期市場價格,監所的收購價能夠保證菜農只賺不虧。根據合作框架協議,在市場較好時,采購方將以市場價格收購農戶蔬菜;當市場價格低迷時,則按照種植成本價再加上適當利潤從村民手中采購,確保村民的收入只增不減。
目前,貴州省司法廳管轄的省內各監所每天需要40萬斤食材,其中主要以蔬菜為主。根據實際,貴州省司法廳相繼與鎮寧縣、雷山縣、鳳岡縣、長順縣簽訂為期5年的協議,蔬菜產業基地規模達到1.6萬畝。
下一步全省監獄、戒毒所將實現所屬地區對口扶貧工作全覆蓋,按照因地制宜、就近安排原則,對口聯系極貧鄉鎮,協助當地干部、指導群眾按照訂單要求種植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