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涌現出一批特色產業村,涵蓋特色種植、林產品加工、生態旅游、多種經營等多個方面。它們煥發出蓬勃生機和獨特魅力,對全市農村特色發展、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義。從今天起,本報開設“走基層·魅力鄉村行”欄目,聚焦全市23個特色產業村,探尋它們的成功之道、致富秘笈。敬請關注。
11月18日,在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雙廟社區,123座蔬菜大棚顯示出勃勃生機,收菜的機動車絡繹不絕,菜農忙活著收菜、裝車。
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建強說:“社區已劃入菏澤市高科技農業生態園區,整個園區建設蔬菜大棚500座,葡萄、櫻桃、蘋果等林果1000余畝,陸地蔬菜3000余畝,黃瓜、苦瓜、西紅柿、小油菜等產品2010年已通過國家級綠色食品認證。這些年,老百姓大多在家種蔬菜,腰包也鼓了起來。”
從“走鄉串戶”到直供超市,觀光大棚建到“城市里”
11月18日,在菏澤開發區佃戶屯辦事處雙廟社區,一輛嶄新的商務車停在一座大棚外,棚主李祥領夫妻在棚里忙著摘黃瓜。
“祥領是村里最早搞蔬菜大棚的種植戶,快20年了,不僅在本村有2畝多大棚,還在穆李村附近搞了幾個觀光大棚,生意越做越大。”社區黨支部書記李建強說。
早在1996年,李祥領就開始在村里搞蔬菜大棚,那時候僅有半畝多地。
“剛開始經驗不足,經常出現病蟲害或其他問題,黃瓜的產量上不去。”李祥領回憶說,妻子劉蓮金常抱怨,說剛嫁過來就天天在地里摸爬滾打,也沒賺幾個錢。
“不僅產量上不去,銷路也不好,騎車子走街串巷,一天賣不了多少。”說起往事,李祥領笑了。
從半畝到一畝,再到現在的兩畝多,隨著經驗的積累,李祥領種植黃瓜的規模越來越大。
“現在還下鄉賣黃瓜嗎?”牡丹晚報記者問。“哪有時間下鄉啊?再說了,現在種的都是高檔黃瓜,直接供應大酒店和超市,根本到不了集市上。”李祥領一邊說,一邊摘了根黃瓜給記者看。
“現在,我又在穆李村與人合伙承包了一片地,搞觀光農業,有草莓、西紅柿、葡萄、西瓜等,為城里居民周末休閑游提供了好去處。”李祥領自豪地說。
5年建12座大棚,一年凈賺十余萬元
“早五六點鐘到大棚,早飯、午飯都在大棚里解決,晚上八點后才回去。”村民高現瑯這樣對記者說。
2008年,高現瑯放棄了在菏澤城區打工,返鄉種植大棚,遭到妻子、父母的極力阻攔。
“如果賠了怎么辦?幾年都翻不了身。”妻子說。一向頗有主見的高現瑯,沒被嚇倒,一邊安慰父母,一邊說服妻子,貸款建起了大棚。
2009年,高現瑯試著種植西紅柿,前前后后投資5000多元錢,最后卻僅收入百十塊錢。
“我們村主要種黃瓜,種西紅柿的技術不夠成熟。地溫高導致西紅柿坐果率低,對我來說是個教訓。”高現瑯總結說。
多次到外地“取經”,高現瑯最后還是選擇了種植黃瓜。
“由于種黃瓜的技術較成熟,很快就發展起來了,不到5年就發展到12座大棚,還雇傭了8個工人打理。”高現瑯說。
“一年收益怎樣?”牡丹晚報記者問。
“除去人工、種子、肥料等各種成本,凈賺十多萬元。”高現瑯搓搓手說。
“現在家里人支持了吧?”牡丹晚報記者笑著問。
“家人雖說一開始阻攔,但我真正干起來了,他們都擰成一股繩支持我。”說這話時,高現瑯也笑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