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蘇留莊鎮侯官屯村東北角500多米處,我們占地35畝的養殖場區有6棟整齊劃一的棚舍正在拔地而起。棚舍之內,糞便收集系統、尿液收集系統、地暖、水空調一應俱全。棚舍之外,生活區、辦公區、生產區嚴格劃分,這些設施保證了小豬干凈整潔、冬暖夏涼的舒適生長環境。占地四畝、4000m3的糞便處理發酵設備可以實現變廢為寶的功能——把養殖過程產生的糞便無害化處理為可用于生態農業的有機肥,保證養殖過程完全符合國家規范。
這座投資300萬元,年最大出欄量8000余頭生豬的環境友好型養殖場區,建成之后每年將為村莊帶來120萬元的收益。看到這些可喜的成績,我們心生無限自豪。然而,自豪的背后是山路十八彎的曲折。我們一路跨過泥濘、走過溝坎,無怨無悔的追尋著脫貧致富的陽光。
致富道路千萬條 獨愛這一種
2016年9月,我們帶著產業扶貧的愿景來到夏津縣蘇留莊鎮,開始了兩年的扶貧之路。經過一個多月的多方調研,我們團隊成員就關于可以發展的產業提出了N種想法。經過多方嚴謹的論證,最終N-1種提案被淘汰,“發展規模化、環境友好型生豬代養”這一想法脫穎而出。
和大多數北方農村一樣,夏津縣有著悠久的生豬養殖傳統與經驗,更為重要的是當地獨特的沙質土壤,堿性水質更加有利于發展養殖。但當地生豬養殖主要以家庭散養為主,基礎設施薄弱,并且飼養技術也較落后,抗風險能力差,養殖收益極低。因此,畜牧養殖從散養向規?;?、標準化轉變勢在必行。
但規模化背后帶來的實際困難也很明顯——資金需求量大、豬的銷路對接問題。然而,經過多方請教,我們了解到國內一種新型養殖模式正在悄然興起——家庭代養。以家庭為單位的養殖戶與新希望六和養殖公司合作,公司實行五包一保證 (包建廠指導、豬苗、防疫、飼料、回收成豬;支付養殖戶代養費、保證養殖戶收益),養殖戶負責建設養殖廠房、實施養殖過程。經過專業人員嚴密核算,這種合作模式下,養殖戶風險大幅降低,收益回報也較可觀。同時夏津新希望六和有限公司在當地有公豬繁育基地和母豬保育場,為項目提供了強大的后盾。
既沒錢又沒地 扶貧這活沒法干
項目確定后,我們開始在村內召開動員大會,組織村民到附近縣市已有的代養豬場進行參觀、與養殖戶面對面交流了解情況。經過對比養殖風險與收益后,很多村民摩拳擦掌。但是要想養豬,光有人不行,錢和地缺一不可!建筑材料大幅漲價,單個棚舍的投資高達40萬元,對于普通農民來說尚且天文數字,更不用說讓貧困戶參與項目。距離村莊500米以上、距離水源1000米以上、不得使用基本農田,在村落密集的北方,經過這些養殖用地規范篩選之后,村內可用的連片土地沒有一處。一時的資金缺口和土地缺口讓項目陷入停滯。
只要思想不滑坡 辦法總比困難多
2016年的10月至今年2月。我們一方面積極開展當地特色農產品品牌打造、組織多項公共服務幫助鄉親增收、解決生活困難。經過一年多的努力,我們的 “讓千年古桑煥發產業光芒”成功入選了由山東省扶貧開發基金會主辦的扶貧創客培育計劃優秀項目,目前我們正在和當地村民,一同努力建設一個具備食品生產經營許可證的面條廠,讓貧困戶能在此工作、讓產出的產品質量得到官方認證,能走的更遠、銷的更好!另一方面輾轉于夏津縣國土局、夏津縣發改委、蘇留莊鎮土地管理所等政府機關,咨詢土地政策、查看土地性質分布地圖。
最終,想出了通過土地置換(將林地與一般農田置換)獲得可用于養殖的連片土地的辦法。在資金籌措方面,挖掘村內青年骨干、養殖經驗戶、貧困戶成立合作社,創新性的采用“合作社+大戶+貧困戶+黨支部+企業”的運營模式。吸納村內有養殖經驗且經濟條件較好的7戶村民加入合作社,每人投資20萬元;篩選村內符合條件的12戶建檔立卡貧困家庭,為每戶申請5萬元貼息貸款用于加入項目。
此外,我們通過合作社向合作企業爭取到90萬設備貸款。這種模式,將頭腦靈活、勤勞踏實的鄉紳與有脫貧能力的貧困家庭結成對子,共同脫貧致富。黨支部與合作社共同規范養殖過程,同時監督項目的扶貧帶動效應。養殖資金流動統一由合作社通過對公賬戶管理,每批生豬代養費結算后合作社扣除每年需要還款金額后進行分紅,極大提高了還貸安全性。
一波三折之后 終到柳暗花明
經過合作社大會討論通過了土地、資金解決方案后,土地置換工作開始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合作社大會與挨家挨戶的走訪,與規劃用地上現有承包農戶的補償方式、承包期限等都一家一戶的敲定下來。
然而,在解決完上述土地承包問題之外,還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村內的幾座土墳把規劃中的廠房給隔斷了,還需要再次與當事村民交涉,解決遷移問題。但在我國農村,動員遷墳是一項極為困難的工作。作為外來人的我們,入村半年的時間還不足以在這件事情上說服村民,在努力過一番后,我們找到了村支部兩委,通過農村宗族關系的協調和商議,最終,廠房得以完整開建。由此我們悟出,在農村工作中,獲得村民的信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還要繼續俯下身子,腳踏實地的跟村民走的更近!
隨后,又有一位農戶在租賃款商議完成的情況下單方要求提高租賃款,且沒有回旋余地,若答應此戶要求,無疑將對其他合作村民造成不良示范。最終,在協商無果的情況下,原計劃廠址向東遷移100米。隨后,在奔走于各部門遞交材料、等待審批的幾個月后,終于拿到國土局的70余畝建設用地批準文件。同時完成在發改局立項批準,并在畜牧、環保部門進行備案。 2017年9月19日,歷經一年時間完成申報養殖用地、募集養殖資金、發改局立項、環保、畜牧備案等程序后項目終于奠基開工。
該養殖小區除通過大戶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外,合作社還將每年拿出收益的3%(約3萬元)用于村莊公共服務(村內公共設施及幼兒園改造等),此舉將有利于村內村風村貌的改善和學前教育條件的提高。該項目具有良好可復制性,在對所服務村的經濟發展帶來良好的推動作用。也將對帶動、引領周邊村落復制該項目進行脫貧致富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目前,項目建設過程也充分帶動了村內群眾增收。養殖小區建設過程中共吸納村內務工人員15人,人均增收3000余元。目前養殖小區已完成總項目的80%工期,預計2018年3月正式投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