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慶市江津區南部山區柏林鎮的場背后有座遠近聞名的大山——華蓋山。在華蓋山的東山邊緣的半山腰上,生活著一個深受當地干部群眾稱道的種養殖業大戶,他就是華蓋村七社社長、視力殘疾人黃富祥。
黃富祥生于1963年,今年54歲的他,因幼時姐姐背他去摘李子,不小心踩滑了把他摔到了水田里,泥巴進入眼睛未能及時送到醫院清洗治療,導致他左眼完全失明落下了終身殘疾。
華蓋山海拔900多米,常年氣溫低,農作物生長慢,經濟效益低,年輕人都紛紛南下打工去了。老黃因視力障礙,加之幾年前腿部患上骨質增生,外出打工多有不便,只有在家就地“鬧革命”。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而只有小學文化的黃富強,對這里的山有了新的吃法,興辦起了“三大產業”——種菜、養豬、養蜂。
第一產業:種菜
這些年來,人們對“菜籃子”的品質普遍都存在著擔心,希望能夠吃到放心的綠色蔬菜,所以對山區綠色蔬菜情有獨鐘。從小生長在在大山上的黃富祥,雖沒什么文化,但頭腦很聰明,勤勞肯干的他把人們的這種需求當作致富的商機,他瞄準市場,因地制宜,大量種植高山蔬菜。
老黃種植高山蔬菜不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而是為滿足市場需要的商品經濟。蔬菜種植基地多達30多畝。種植的主要品種有:絲瓜、水白菜、白菜、蘿卜等特色的高山蔬菜和反季蔬菜。由于高山蔬菜具有的清香可口、甜美化渣、生態健康等特有的品質優點,因而深受柏林、東勝、付家等場鎮居民的青睞,每逢趕場天,他的蔬菜都是一搶而空。
坐在農用三輪上的老黃告訴記者:“這輛三輪車就是我的蔬菜運輸工具。一個月要趕9天場:一四七趕柏林;二五八趕東勝;三六九趕付家。這段時間天熱,凌晨2點多鐘就下地去摘菜了。”
“趕一場能賣多少錢?”“一般都要賣一千四五百塊錢。我的絲瓜一條就要管4元錢,而且還非常搶手呢,每場都是一、二百斤,一會就賣完了。有的蔬菜在市場上還成了我的“專利”,像這段時間柏林、東勝、付家市場上賣的小白菜都是我種的。”
“我們去地里參觀下你種的蔬菜好嗎?”“好啊!。”老黃邊走邊介紹說:“一會你們就看見,我的那片白菜和包谷那才叫漂亮喲”。說著,笑著,當走到吊滿了絲瓜的菜地時,老黃隨手摸著一條吊在藤上的絲瓜高興地說:“像這條絲瓜就可以賣到4塊錢。”
“我的蔬菜是不用農藥,也不用化肥的。蔬菜蟲害的治理,我是用的草灰,加上用辣椒水噴灑;肥料由桐油餅、草木灰、人蓄糞水攪伴而成的農家肥,每年都要去蔡家買6噸桐油餅。”老黃指著堆放在菜地旁邊的一堆待用的農家肥說。
“那你種菜一年能收入多少呢?”
“大概有十四五萬吧。”
第二產業:養豬
“啰、啰、啰……”吆喝著一群活蹦亂跳的小豬仔出來放養的老黃,高興地說道:“上個月才賣了一窩,有9條小豬仔,一條賣到1700元左右;這窩豬仔很快又要賣了。”
老黃不僅蔬菜種植有著獨道之處,養殖方面也與眾不同,搞的是科學養豬。他飼養的母豬,引進的是優質豬種,母豬產仔全是清一色的黑豬,在市場上十分走俏。為確保小豬仔的成活率,他對母豬也實行“計劃生育”,即每頭母豬一年只讓產兩窩小豬仔,采用間隔產仔飼養法。他家喂有3頭大母豬,一年產豬仔6窩,每窩一般都在9條左右,單是養豬年收入就將近10萬元。“我家的母豬產仔每窩成活率都達100﹪,不是自吹,那絕對是產一個活一個,而且個個長得都很乖。”老黃很驕傲地說。
“窮不丟豬,富不丟書”原本是過去鄉間的兩句民諺。令人沒想到的是這兩句鄉間民諺,在黃富祥這里有了新的內涵。只有小學文化的他,在談到養豬業時,還大談起了他的“循環經濟”。他說:“飼養母豬,不僅是家庭創收的一條好途徑,而且還為蔬菜種植提供了肥料來源;菜地里種的紅苕、玉米等作物又解決了養豬的飼料問題,這不是一舉兩得,形成循環發展了幺?”說完,他哈哈大笑了起來,笑聲中充滿著自信與勞動帶給的快活。
第三產業:養蜂
在黃富祥家壩子邊、巖石下、大樹上,到處都擱放著蜂桶。記者見了,好奇地問道:“你養了多少桶山蜂?每年能給你帶來多大經濟效益?”“除了這些蜂桶外,山上還養得有呢,加起來有20多桶吧。一年能取200多斤蜂密,往年我賣的是150元一斤,年收入有幾萬元。”
據有關資料介紹,山蜂采集自然界的百花釀成的蜂蜜是蜂蜜中的佳品,可做為高級營養補品。山蜂蜜還是一種防病的良藥,有補脾胃、潤肺、 養肝、解毒之功效。目前市場售價每斤要賣到200~300元,而且還很難買到貨真價實的蜂蜜。一般每養一桶山蜂一年可獲蜜10斤左右,如果蜂群壯,蜜源好,氣候適宜,每群蜂可產蜜可達到10—16斤。
山蜂多居于山區和半山區的樹洞、石縫里,過著群居生活。山蜂多選擇冬季背風、夏季陰涼的地方居住,采集野生植物的花蜜,很少采集農作物花蜜。一般蜂群由6萬只左右組成,稍大的蜂群可達7萬只左右。
勤勞肯干、喜歡動腦筋的黃富祥,了解到了山蜂蜜的珍貴與山蜂的生活習性后,對華蓋山又有了新的用法。他利用山上植物繁多、空氣清新、景色秀美、適合蜜蜂居住的自然資源優勢,從2013年起,開始發展山蜂家養這個投資少,見效快,不爭地, 不爭肥,無公害,收益大的產業項目。
“蜂蜜稀有,價格昂貴,但不是人人都會養的,養蜂是個很有技術含量的活兒。不懂詞養方法,即使把山蜂招進來,也會很快飛走了。”老黃深有體會地說。話音剛落,老黃穿上養蜂的專業制服,打開了蜂桶,一邊打理著蜂桶里的衛生,一邊對記者說:“每周都要打開蜂桶清掃一次衛生,把蜂臺弄掉,要不然蜂臺長大了就成了蜂王,就會把蜜蜂帶走,導致蜜蜂分桶,從而降低蜂蜜產量。”這老黃說起山蜂家養技術,還真是頭頭是道。
據老黃說,他搞山蜂家養,是在區殘聯組織的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中得到的啟發。為了把山蜂家養技術學到家,培訓結束后,還專程跑到四面山水口寺去拜養蜂專業戶周中華為師,在師傅的幫助下,他才掌握了從招蜂到分群、飼養、蜂桶制作與放置、取蜜取蠟、注意事項等過硬的養蜂技術。
視力殘疾朋友黃富祥,種菜養豬養蜂美名揚,在當地起了很好的帶動作用。年收入近30萬元的他,還在政府的幫助和支持下,積極帶領群眾投工投勞,修起了近10公里的上山公路,2800多數的人行便道,12口人畜飲水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