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這樣一個地方,農業科研人員說它是“育種的天堂”,農民說它是“種子基地”,普通人說它是“天然溫室”。它就是海南的南繁基地。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大大縮短了作物科研與生產周期,從高產的玉米、水稻、抗蟲害的棉花到特色西甜瓜、櫻桃番茄等,一個又一個農業奇跡在這片溫暖的土地上被創造,北京南繁基地已經成為孕育眾多優秀品種的黃埔軍校。
國慶節后,位于海南省三亞市天涯區的北京市農作物試驗展示基地又到了最繁忙的季節。北京市種子管理站的工作人員,帶著一批來自京津冀的“客人”入住了基地:駱駝脖南瓜、白馬牙玉米、燈籠紅玉米、二包尖大白菜、薊縣秋瓜、武清紅小豆、寶坻大蔥、武安紅黏谷等一批僅存在于很多老人童年記憶里的老品種、老口味,在遙遠的三亞正蓄勢代發,等待“涅槃”。自2012年冬季起,這已經是北京市種子管理站第五年在三亞開展地方特色農作物資源擴繁工作。最初,這些老品種只是躺在國家種質資源中期庫里,鮮有人問津的幾粒種子,或是老農家墻角下自產自銷的幾株小菜,市種子管理站通過向種質資源保存機構引種、實地考察搜集等方式搜集起這些“滄海遺珠”。5年來,參與南繁的地方特色老品種從最初的幾個番茄品種到現在共有茄果類、瓜類、豆類、玉米、高粱五大類約50個品種,現在還包括十幾個河北、天津地區的特色農作物品種;擴繁規模也從最初租借師部農場的三畝地到現在近10個大棚。“如果沒有南繁基地,老品種提純復壯工作不會進展得這么快。”據北京市種子管理站工作人員說,“地方特色農作物品種的南繁之路最初受到過質疑,有人曾質疑說北方的種子種到海南去,味道會變么。事實上,通過田間鑒定、營養品質分析、抗病性鑒定等方式,我們發現不僅沒有品質上的減退變化,有的作物的抗病性和抗逆性更有良好表現。”北京市種子管理站陸續摸索出地方特色農作物老品種在三亞繁種的最適播期和田間栽培技術,每年都在安排了播期試驗,仔細記錄每個品種在海南的田間表現。
南繁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據南繁人員回憶,最困難的一次是在2013年的11月份,在南繁基地已完成了老品種的播種、育苗工作,卻遭遇了超強臺風“海燕”,那次臺風在三亞附近最強風力達到了14級,十幾天的工作成果毀于一瞬間,大家在三天斷水斷電的情況下冒著風雨保住了農資倉庫未進水;幾位同志有的家中有生病的孩子,和體弱的老人,這些都不能顧及,大家抓緊臺風過后的時間搶種補種、加固田間設施,為順利完成當年的繁種工作夯實前期基礎。
五年多的努力最終還是收獲了豐碩的成果,京花葉心里美蘿卜、大黃番茄、蘋果青番茄和粉紅甜肉番茄四個老品種完成了北京市非主要農作物品種鑒定,還篩選出10個綜合表現較好的特色品種在京郊一些頗具規模與知名度的觀光采摘園區、農莊進行生產示范。令人喜出望外的是,這些老品種受到種植戶和市場的一致好評。隨著市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好“這一口”的愿望愈加強烈,地方特色農作物品種蘊含著無限市場可能。
類似的故事還發生在北京南繁基地的各塊地頭里。2017年,北京南繁育種反季節繁殖生產及其“南繁北養”育種模式正式進入了新階段。為落實《國家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規劃(2015-2025)》,北京市正式出臺了《北京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海南)建設方案》,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拿地、統一建設、統一運行和統一管理“五統一”要求,要將北京市南繁科研育種基地精心打造成首都水平、海南特色、企事業單位滿意、人民放心的精品工程和安全工程。屆時,更多優質的良種會源源不斷地輸入給北京市場,為推動北京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添了新動能,使種業成為北京建設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戰略性、基礎性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