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種植領域“參改”思路,山東威海市文登區成立了西洋參協會,扶持合作社,按照“龍頭+基地+農戶”模式引導和監管,大力實施西洋參標準化種植。種了幾十年參的張家產鎮參農王文水說:“《中國藥典》對灌溉用水、大氣環境、藥園土壤環境質量等每一項都有嚴格的要求,種的參必須檢測合格才能貼上‘文登西洋參’標簽。從源頭上保證品質,我們的參能和國際接軌。”
王文智提供的一份檢測報告顯示:文登所產西洋參中的主要營養成分皂苷為每100克含9.2克,而一般美國參中含量約為5%;硒的含量為0.08%,是美國同類產品硒含量的8倍。這一舶來物種在品質上反超了原產地。
2015年,文登西洋參鮮參價格比2009年漲了5倍。嘗到甜頭的參農們也開始主動改方式。大水泊鎮參農王方凱在自家參田全面施用有益菌肥,盡管初期成本會增加不少,但考慮到可以抑制土壤里的有害菌、增加微量元素,他還是選擇了高價“養參”。
目前,文登西洋參種植面積達5萬畝,年出圃1.1萬畝,產量5500噸,占全國年總產量的70%。“文登西洋參”取得國家地理標識保護產品的專用標識使用權,并成功注冊為中國地理標識證明商標,入選“2012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文登西洋參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入選國家農業標準化示范項目。
做“養生”文章 三產“破壁”融合
以參農為主力,文登成長起了30多家西洋參初級加工廠,主要進行西洋參烘干、切片、微粉等。幾十元一公斤的鮮參經過烘干切片后,一下子賣到了400元。這讓與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參農們喜出望外。
其實,西洋參的金色腰身里藏著更大的財富。
“跳出農業種植視角,以大健康產業視野審視,西洋參的產值將是不可估量的。”文登金頤陽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于海先算出一筆賬:如果單純銷售西洋參鮮參,文登年產5500噸左右的西洋參,銷售收入能達到8.8億元。如果將4000噸鮮參加工成功能飲料等精深加工產品,就可以實現銷售收入128億元。
打破傳統思路,跳出“三農”看產業,文登提出打造價值百億元西洋參產業目標,把種好參當成“敲門磚”,把精深加工作為“金鑰匙”,站在全局打通一二三產,著力培育集藥材種植、醫藥工業、商貿物流、健康養生于一體的產業鏈條,圍繞實現種植現代化、加工工業化、產業信息化、土地流轉助推城鎮化“四化同步”,全面推動西洋參產業鏈延伸發展。
在金頤陽藥業西洋參加工車間,西洋參粉在細胞破壁機內高速運轉、對撞,西洋參皂甙、粗多糖等有效成分“現身”。伴隨這項破壁技術的突破,文登西洋參產業精深加工環節的破冰之門打開。通過建起西洋參醫藥園,文登與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共同成立“中科文登生物技術教育培訓基地”,西洋參有效成分分析及功能飲品開發技術相繼突破,金頤陽藥業等本土企業生產的西洋參細胞破壁粉、西洋參茶葉、西洋參功能飲料、西洋參膏、功能性食品等深加工產品脫穎而出。
接二連三,文登還相繼引入漢廣(文登)天工中草藥加工有限公司等一批西洋參深加工項目,依托文登西洋參文化館、標準化種植基地拓展西洋參采收體驗游,西洋參“蛋糕”越做越大。
打通產供銷 變資源優勢為價值優勢
在西洋參扎根文登的30多年里,18個西洋參種植專業村、上萬名參農跟著富了起來,但生產與貿易集散脫節、銷售渠道過于狹窄,也讓他們長期經受中間商價格壟斷的無奈。
“全國最大主產區”要進軍“重要貿易集散地”,這成為文登西洋參“參改”要邁過的又一道坎兒。2016年3月,文登成立西洋參產業發展辦公室。同年,投資5500萬元開始打造占地40畝的西洋參(文登)交易中心,融傳統批發、大宗商品交易及垂直電商平臺于一體,兼顧培訓、孵化、創業、檢測、文旅等功能。中心運行短短3個多月,就吸引了20多家企業入駐,交易額超千萬元。
掌控渠道,才能掌握話語權。今年西洋參收獲季節,張家產鎮參農孫立君的3畝出圃鮮參在交易中心市場輕松賣到了每公斤116元。揣上36萬元收入的老孫樂開了花。
線上交易成為文登打造西洋參交易集散地的重要補充。在線上,跳動的文登各類西洋參產品交易額每一分鐘都在刷新。2015年9月,文登相關部門牽頭首次在網上啟動的“名參節”僅3天時間,網絡點擊瀏覽量就達1000多萬次,累計銷售文登西洋參兩萬多單。據不完全統計,今年收獲季文登西洋參鮮參網銷額超2000萬元。
為提升線上交易水平,文登試點推進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示范工程,建起10多個農村電子商務示范服務站,整合助力文登西洋參等本地名優農副產品的網上銷售,實現田間地頭的參價直接與終端市場高效接軌,營銷觸角延伸至全國各地。在2015年底公布的中國品牌價值榜名單中,文登西洋參以40.64億元的區域品牌價值位列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