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讓浙江人的飯碗裝上優質浙江糧

   日期:2017-12-2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65    評論:0    

  2017年以來,浙江省農業工作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歷次全會精神,以黨的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堅持高效生態發展道路,突出綠色可持續發展導向,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扎實開展“五化聯動”,全面落實綠色農業“十大舉措”,加快推進農業綠化、農村美化、農民轉化,在農業農村現代化道路上邁出了新步伐。從本期起,本報推出“年終特稿”,聚焦這一年來浙江農業工作取得的新成就,敬請關注。

  魚米浙江,糧食滿倉。歲末的鐘聲即將響起,浙江省糧食生產捷報頻傳,全年糧食生產有望實現播種面積、單產、總產“三增”,尤其是在單產方面取得重大進展,首次突破了百畝方平均畝產千公斤大關。

  成績的背后,凝聚著浙江省各級黨委、政府,全省農業系統干部職工和廣大農民為穩定糧食生產作出的不懈努力。一年來,浙江省各地切實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要求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圍繞“強基礎、穩能力、保安全”,扎實做好糧食生產各項工作,用實際行動將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的“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要求落到實處。

  藏糧于技 百畝方畝產首破千公斤大關

  在攻關田持續實現畝產1000公斤以上的基礎上,百畝方平均畝產首次突破1000公斤大關,成了浙江省今年糧食生產的一大亮點。

  今年11月,江山市石門鎮泉塘村泉塘畈的117畝“甬優12”組合單季晚稻成功攀登“浙江之最”,平均畝產1010.99公斤,其中高產攻關田畝產1071.51公斤,比去年增產47.38公斤,雙雙刷新浙江省水稻單產紀錄,得到省委、省政府領導的充分肯定和贊揚。

  在驗收現場,相關專家表示,新紀錄的產生,得益于水稻良種良法的推廣應用。近年來,浙江省大力組織實施水稻“0406”育種攻關與良種推廣計劃,相繼育成并主推了“秀水”“中浙優”和“甬優”三大系列水稻高產品種,特別是以“甬優12”為代表的秈粳雜交稻高產品種的育成,實現了浙江省乃至全國水稻育種和產量的重大突破。與此同時,浙江省加快推進糧食高產創建、“三新”技術推廣,以及良種良法的集成推廣應用,有效地提高了全省糧食單產水平。

  良種良法打基礎,農業機械來助力。奉化成瑞農機專業合作社位于寧波市奉化區裘村鎮莊下村。該合作社以農業“機器換人”為契機,引進高性能農業機械,實現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在滿足合作社糧食生產需要的基礎上,他們還為周邊農戶提供機耕、機插、機收、烘干等服務。今年,該合作社又新引進3臺糧食烘干機,一次就可以烘干約10噸稻谷,一季可烘干600畝耕地生產的稻谷。“目前,我們正在建造一個面積為1800平方米的綜合農機服務中心,中心建成后,糧食生產的機械化水平會越來越高。”合作社負責人告訴記者。

  記者從省農機局了解到,目前浙江省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取得突破性進展,耕作、排灌、植保、收獲等環節基本實現機械化。2017年,全省水稻生產綜合機械化水平預計達到74.3%。

  種好稻米 滿足人民對優質糧食需求

  2017浙江農博會上,“2017浙江好稻米”十大金獎產品及20個優質獎產品齊刷刷亮相,濃濃的飯香勾起很多消費者的兒時記憶。這些品種豐富、質量上佳的大米,滿足了人們對優質糧食的需求。而這背后,則是浙江種糧人對稻米質量孜孜不倦的追求。

  荷生家庭農場位于東陽市歌山鎮歌山村,這家農場生產的歌耘牌大米,不僅榮獲了“2017浙江好稻米”金獎,而且在今年的農博會上被評為“2017浙江省最好吃稻米”。該家庭農場負責人郭荷生告訴記者,榮譽的獲得,是他們采用綠色生態生產技術和精細化管理的結果。“我們種植水稻的灌溉用水來自一級飲用水源地橫錦水庫,人工種植、人工施肥,以施用農家肥為主,用物理方法防治病蟲害……”郭荷生說,稻谷收割后要在陽光下曬3天,農場還新引進了價值200萬元的大米加工流水線,為的就是用最好的工藝生產出優質大米。

  水稻生長季節,位于桐廬縣百江鎮聯盟村的桐廬農發糧油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方雪勇經常在田埂上查看攝像頭運作情況。“我在農田四周裝上了26個360度可旋轉的攝像頭,每個攝像頭拍攝的角度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方雪勇告訴記者,有了這些“天眼”,育秧、插秧、打蟲、施肥、收割,整個過程都能實現實時視頻直播。各地客戶可以通過溯源系統,了解產地的相關情況,可以聽到青蛙在稻田里“鳴唱”,看到甲魚在稻田間戲水……這樣做,可以讓客戶吃得更放心。

  糧經結合 “千斤糧萬元錢”模式越來越多

  浙江人多地少,種糧比較效益低,如何充分利用資源,如何提高效益?浙江省的實踐是:推廣應用“千斤糧萬元錢”模式,有效提高土地利用率,在“飽肚子”的同時“賺票子”。

  蘭溪市園夢農場位于該市永昌街道樟林村,農場主章錦標是當地種糧大戶,今年種植水稻300多畝。7年前,章錦標開始應用稻漁結合的種養模式。經過探索,效益不斷提高。今年,該農場自己種植自己加工的大米每公斤賣到12元,價格高于市場上的普通產品。“銷售市場主要在上海、杭州等大城市。從目前銷售情況看,大米能在春節前賣完。除去成本,一畝田利潤有2000多元。”章錦標說。

  近日,在蒼南縣龍港鎮童處村一處番茄示范田里,種植大戶潘傳慶正在當地農技人員的指導下對番茄植株作土壤滅菌對比試驗。潘傳慶告訴記者,在他承包的60多畝農田中,有30多畝實施水稻-番茄輪作。“輪作最明顯的效果就是耕地土壤得到改善,病害少了,肥力提升了,不僅節省了化肥和農藥成本,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利于提高糧食產量。”潘傳慶說,輪作的土地除了番茄收入,還能多收一份稻谷錢,這種一塊地賺兩份錢的模式引得周邊農戶紛紛前來學習。

  據省農技推廣中心工作人員介紹,為提高種糧效益,近年來浙江省重點創新和推廣了以糧經結合、水旱輪作為代表的高效農作制度和以生態循環、農牧(漁)結合為重點的立體種養模式。2017年,全省推廣應用“千斤糧萬元錢”模式面積365.96萬畝。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