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能說服群眾,他主動報名參加了當時在海東舉辦的青海省蔬菜種植技術培訓班,學習掌握到黃瓜嫁接、辣椒種植、露地蔬菜培育等技能。
隨后,他多次組織召開群眾會,邀請市、縣農業科技人員到村里授課,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技術指導等方法,潛移默化地轉變村民的思想觀念,引導村民調整種植業結構。
幾年時間里,他一邊讓原先村里種植荷蘭豆的兩戶種植戶給其他村民講經驗,一邊在農業增收上想辦法、出實招。在2003年的時候,他帶領村里的20多名黨員率先種植荷蘭豆,每人種植0.13公頃。
等到收獲的時候,每畝土地的收益由原先的280多元增加到了900元。
成功掀起了荷蘭豆種植熱,村里的其他農戶也紛紛加入到種植的隊伍當中。村民胡秉勝就是其中的一戶。在村“兩委”那領到免費的地膜,自己買了蔬菜種子,2007年,胡秉勝在自己家0.26公頃的土地里全部種植了蔬菜。
念活了“土地經”,看到大家伙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蘇生成把眼光放得更遠了。在調整產業結構的過程中,大家一步一個腳印,走的堅實有力。
為保證蔬菜市場銷售渠道暢通,在蘇生成和村黨支部一班人的帶領下,2008年,村里成立了全縣首個農民專業合作社——蘇爾吉蔬菜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幫群眾免費洗菜、檢測、聯系銷售,同時,注冊了“蘇爾吉牌”商標,并建成了全縣首家無公害蔬菜農藥殘留檢測站。
2011年,在他的帶領下,村里爭取到項目資金100萬元,建成500噸保鮮庫一座,蔬菜加工包裝車間一處。而后村里又爭取項目資金購置了制冷設備2套,通過貯藏提高了蔬菜反季節銷售能力,解決了農產品滯銷問題,解除了菜農的后顧之憂。
2017年8月,2000噸蔬菜交易中心建成,作為合作社經營的又一項目,這是集蔬菜清洗、包裝、檢測、銷售于一體的蔬菜交易中心,一方面可以有效解決村上貧困戶的就業問題,另一方面對于規范合作社經營、讓老百姓吃上放心菜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如今的蘇爾吉村已打造出從田間地頭到廚房餐桌的蔬菜產業一體化銷售平臺,不僅在魯沙爾鎮、多巴鎮以及西寧市有6家蔬菜直銷店,而且種植的“蘇爾吉牌”大白菜、西藍花等蔬菜遠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
“腳底下的土地是鄉親們的根,只有依靠這個基礎,才能改變生活面貌。”蘇生成說,“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且為農村發展繪制了新藍圖,現在我們村有了蔬菜種植產業基礎,下一步,我準備搞好鄉村旅游,目前村里已經建成了一部分旅游基礎設施。我相信只要大家的精氣神都聚在一起,蘇爾吉一定能實現鄉村振興,讓更多產業惠及農民。”蘇生成的話語里透著自信和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