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平陰縣是一個“六山三灘一分田”的山區縣,多數年份干旱半干旱,適宜種植耐旱耐瘠薄性較強的中藥材。自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平陰縣扶貧辦聯合濟南禾寶中藥材有限公司,開展“龍頭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訂單農業,完成從種植到銷售的一條龍服務,帶動了四個鄉鎮,近千農戶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全縣中藥材種植年產值達4.5億元。
為幫助貧困戶脫貧,平陰縣中藥材種植呈現了“1+4產業扶貧”大格局。
“1”是位于孔村鎮的中心園區。中心區園區先后租賃周邊4個村土地1200畝,每畝租金650元,承包期20年,建設了中藥材核心試驗示范基地1200余畝。基地的建設改變了傳統的種植模式,由原來生產糧食作物轉為發展高效經濟作物中藥材,通過流轉當地群眾的土地,后通過返聘的形式吸納周邊剩余勞動力,常年吸納勞動力達120余人,使群眾增收1.4萬元/年,中藥材的種植面積每年也以15%以上的速率遞增,使中藥材產業不斷壯大。基地發展從10余個品種開始,后期通過引進、試驗、示范的形式,現常年種植品種達上百種,使中藥材核心示范基地形成了“四季常綠、常年有花、賞花品茶、旅游休閑”于一體的多功能中藥材特色品牌基地,成為全市乃至省內外知名的中藥“百草園”。
同時中心建有濟南市首家科技示范培訓中心,專門培訓農民中藥種植技術和宣傳普及中醫藥文化知識。中心在播種期、生長期、收獲期等重要技術時期進村講課,在田間地頭現場指導,手把手地教,使群眾真正掌握核心種植技術。去年秋季以來,專題講座20次,培訓2500余人次;進村指導30余次,發送技術材料10000余份,現已培養中藥種植技術員100余名,遴選了300余名種植示范戶,成為了種植戶中的行家里手。特別是把示范培訓中心建在核心區、農民的家門口,真正實現了農技推廣與農民的“零距離”接觸,構建了縱線貫通與橫面輻射立體垂直的農技推廣模式,鼓起了貧困戶的錢袋子。
“4”即四個中藥材扶貧基地:分水嶺村種植養殖合作社、北市村瓜蔞種植基地、后大峪村中藥材種植基地和侯莊村種植基地。
分水嶺村黨支部與貧困戶共同成立合作社,發展皂角樹下套種丹參的特色中藥材種植產業,2016年共種植皂角9600棵、丹參36萬株,2017年進一步擴大種植規模,種植大皂角樹200株,菊花9.8萬株。丹參當年種植當年見效,皂角樹一次投資常年收益,五年左右達到較高水平,而且作為綠化苗木的皂角樹,三年后每棵能賣150元左右,短、中、長期收益兼顧,發展后勁足。由村兩委牽頭成立興嶺種養植專業合作社,按照利用集體土地,集中種植、集中管理、集中銷售的產業化規模化種植,收益由貧困戶和村集體按各50%分配。試點皂角樹下套種丹參,帶動很多貧困戶參與種植,使他們不但增加收入,還掌握了種植技術。
北市村瓜蔞種植基地流轉150畝土地,建立了中草藥種植基地,并與企業簽訂了合作協議,對產品進行定向回收。村里投資購買了瓜簍苗,栽上了水泥柱后,將瓜蔞承包給村里20戶困難家庭,充分保證了種植戶的利益。“瓜蔞種下去的當年,每畝地就有2000多元的收益,到第二年,每畝地的收益增加到4000多元。有村民賣完瓜蔞后,晚上12點給我打電話表達喜悅之情。”村支部書記史興順說,靠著種植瓜蔞,不僅村民賺錢了,村集體也破天荒地有了2萬多元的集體收入。現在瓜蔞畝產收入可達到5000元,甚至更多,村集體收入更是增加到10幾萬元,掙到錢的瓜蔞種植戶又自發擴種了60多畝。
后大峪村丹參基地先后兩次流轉土地100畝,發展丹參產業,每畝經濟效益在5000元左右,能給集體帶來9萬元左右的純收入,并計劃將純收入的15%直接用于貧困戶。侯莊村柴胡基地流轉土地100畝,每畝收入4000元,帶動貧困戶50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