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歙縣新溪口鄉素有“橘鄉”之稱,尤其是塔坑村,更是三口柑橘的核心產區。收獲季節,漫山遍野的橘子,與美麗的新安江山水相互映襯,勾勒出一幅如詩如畫的豐收景象。
探索發展引進黃巖蜜橘種植
當下塔坑,橘子基本采摘完畢,大家都趕在降溫之前,將樹上的橘子搬回家中。村中心自發形成的交易中心,橘農排成一溜長隊,叫賣自己的橘子。時而,有過往的游客稱上幾斤;時而,停下一輛車子,將成簍的橘子買走,一派紅火的交易場景。
如今的塔坑,除了茶葉,橘子已是村民重要的收入來源。說起種橘歷史,過程不易。上世紀70年代末期,新安江下游水庫建成蓄水后,新溪口乃至塔坑村形成了適宜柑橘生長的小氣候,村里少數人開始從柑橘之鄉——浙江黃巖引進品種。在集體經濟體制下,只種植了500畝橘樹,卻因為無人懂橘樹的管理和栽培,也因為沒有承包到戶,村民的積極性不強,種下的橘樹幾乎沒有效益。
塔坑村黨總支書記余金炎介紹:“直到80年代,歙縣農委邀請黃巖的專家駐村指導村民剪枝、嫁接、打藥和管理,村民逐漸重視起橘樹的管理。1983年聯產承包責任制后,村里有一些村民主動跟著專家請教、學習,慢慢變成了‘土專家’,掌握了修剪、嫁接等橘園管理技術,橘子生產才有了起色。”
“我記得當時是四毛九一斤,一年全村大概只有幾萬斤,基本上都是縣供銷社來收購。”余金炎說,當年他還運了一車橘子到阜陽去賣,價格九毛一斤,但是因為交通不是很方便,來回折騰并沒有賺到多少錢。即便是90年代,由于價格和質量等原因,橘子并未給塔坑帶來根本性改變。直到2004年,村里成立了柑橘協會,整個塔坑村10個村民組1078名村民將種橘子、賣橘子上升為“集體意識”,橘子帶來的幸福滋味才漸漸地在新溪口彌漫開來。
科學施策讓塔坑橘子紅又甜
柑橘協會的成立,像一根火把,點燃了村民種橘的積極性。村里開始組織村干部和柑橘大戶到發展得較好的浙江臨海市培訓學習。在移委的支持下,開始引進日本的日南一號和早熟貢川,縣農委還邀請日本專家到村指導。
通過學習到的管理經驗,柑橘協會將全村的柑橘納入統一管理,由協會進行測土配方,改良土壤,以確保柑橘口感,同時對橘樹的配藥、施藥統一指揮。避免村民盲目施藥,對橘樹造成破壞,提高橘子的品質。
有些村民為了盡早上市,在橘子還未完全成熟,就采摘進行銷售。而未成熟的橘子因為沒有足夠接觸陽光,甜分不足,提早上市會砸了自己的品牌。為了避免此類現象發生,合作社果斷對柑橘采摘統一規矩,成熟一批采摘一批。2009年,柑橘協會申請的“三口蜜橘”商標獲批。三口柑橘的品牌逐漸打響。從2015年開始,柑橘產量大幅度提升,當年達到1000萬斤,產值600多萬元。橘子價格不斷提高,如今三口柑橘的價格在2元/斤左右。全村300多戶人家,2016年人均收入就達到了15000元,平均每戶僅橘子一項,就有2萬多元的收入。
今年56歲的村民余金根算是種橘的土專家。上世紀80年代橘子樹分到戶后,他又陸續種了有六七百棵橘樹。由于缺乏經驗,都是一些晚熟品種,種在高山上,不抗凍,橘樹被凍死不少,損失慘重。1995年后,他開始嫁接早熟品種,在1997年以后,產量達到了2萬斤。2007年達到歷史最高峰,當年收獲了7萬多斤。雖然價格一直維持在5毛一斤左右,但是總收入已達到3萬多元。他說,今年經歷了一些凍害,但產量仍有4萬多斤,純收入有3萬多元。
塔坑村還推行“黨支部+合作社”模式,實施“農事經紀”培訓工程,培育農事經紀人150多人,帶動群眾新上致富項目312個。依托柑橘合作社,科學全面服務橘農的苗圃生產、園地管理、采摘游、營銷服務等,促進塔坑橘子產業的健康發展。
農旅結合柑橘+旅游路更寬
橘子紅了,還帶紅了塔坑村的旅游。塔坑村地處新安江山水畫廊中間地段,四季景色各異,泛舟其中,好似一幅流動的山水畫卷。隨著橘子的走紅,這里成為山水畫廊騎行、徒步、自駕游的絕佳地。春天,油菜花和橘子花交相輝映,令人大飽眼福;秋天,在這里采橘賞景,享受豐收的喜悅,其樂無窮。
余金炎說,近幾年來,隨著鄉村旅游火了起來,金秋十月,橘子成熟采摘的季節,除了來往的商販,游客也是絡繹不絕。如今,村子里已經有了4家掛牌的包括住宿、餐飲于一體的農家樂。周末自駕游游客更是達到數千人。
2013年,最早一批經營農家樂的余君蓮開始辦農家樂,當年接待的游客也只有100多人。第二年,游客接待量就超過了500人。看著這股勢頭,余君蓮趁熱打鐵,擴大投資,將房子的二樓、三樓改造成家庭旅館,辦起了可以吃可以住的農家樂。今年已經超過3000人了。
余君蓮說,接待的游客就像“帶魚”一樣,一個帶一個,每年來自南京、北京、蘇州、上海各地的游客都有。還有一些本地游客是選擇在周五來,在村里住兩晚,周日下午回城。對他們來說,既可以帶孩子家人體驗采摘樂趣,又可以欣賞新安江美麗景色。
近年來,隨著自駕游的興起,當地政府也開始擴建了一批基礎設施。2011年塔坑作為黃山市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獲得890萬元的項目資金,對村里的基礎設施進行改造提升。修建了機耕道、生產便道,還擴建了柑橘交易市場和停車場。2012年由歙縣通往新溪口的公路通車,自駕游開始火熱起來。
如今漫山遍野的橘樹,游客可以沿石階拾級而上,一邊采摘,一邊登高望遠。而對橘農來說,游客入園采摘交10元的入園費,采摘的柑橘都是以2元/斤購買,橘農不僅免去了自己采摘、搬運、售賣的辛苦,收入還更多。余金炎說他家的橘子今年光是游客采摘就帶走了四五千斤。
據新溪口鄉政府的統計顯示,今年10-11月,平均單日自駕游客都在1000人以上,周末更是爆滿。
新溪口鄉黨委書記張軼介紹,鄉里全力支持塔坑村建設“古老農耕文化體驗區”“石頭覆蓋的村莊”“遺失的古村落”等項目,探索走出一條強村富民的新路子。
消除障礙明天一定會更好
隨著三口柑橘品牌的走紅,塔坑柑橘正迎來了新的發展新時代。但發展過程中也會遇到新難題,譬如目前柑橘表皮出現的黑色麻點,俗稱“黑點病”,雖然不影響甜度,但會影響橘子賣相,銷量和價格因此受到影響。這一問題已經引起重視,當地政府邀請了縣農委專家會診過,下一步將邀請外地專家進村指導,力爭將黑點病“治愈”。
塔坑村還將持續改良柑橘品種,引進椪柑和臍橙,以優化和豐富柑橘品種,提高品質。
另外,塔坑村管理橘園多為留守在家5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很多村民都是乘小船到對岸采摘,背下山,挑上船,再又下船到渡口進行交易,一擔橘子的重量都有100多斤,對年邁的村民來說,是個不輕的體力活。針對困擾村民生產資料運輸難題,村里將在已修建的三條地軌基礎上,正計劃增建地軌,緩解運輸難的現實情況。
還有,為了拓寬銷售渠道,塔坑村還在鄉政府的組織下成立了旅游協會,并與深渡新安江山水畫廊旅游公司對接,增添柑橘采摘旅游線路。
由于武陽至板壁屋路段的公路彎道多,大巴車行駛難度大,每逢周末,這一路段堵車經常多達2個小時。道路不暢情況也是今后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