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有魚不賣 怪招來財

   日期:2014-11-2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95    評論:0    

  馬新海:來,可以上船了。

  他叫馬新海,今天第一次在承包的水庫上辦捕魚節,沒想到到場的人數比他的預期多出一倍,場面有點把握不住,讓他既緊張又興奮。

  馬新海:起了。

  隨著漁網拉起,逐漸浮出水面的大魚讓圍觀的人越來越興奮。馬新海之前緊張的情緒也一掃而光。

  馬新海:哎呀,大條啊,哇,這條大,有二三十斤,二三十斤都有。大豐收,我說大豐收啊!

  捕撈起來的魚拉上岸,馬新海在水庫邊擺了長桌宴。

  馬新海:馬上你們就可以品嘗到,我們的清水煮,不用放姜不用放什么東西的,直接清水煮,煮熟,你們品嘗一下看看有沒有腥味,沒有腥味給點掌聲,好不好。

  一鍋清水,一點花生油,魚這么煮煮就可以吃了。

  記者:腥嗎?

  市民:不腥。

  記者:口感上呢,覺得咬起來。

  市民:口感很滑。

  記者:真的是清水煮的嗎?

  市民:是,一點東西沒下的。

  記者:真的什么都沒加?

  市民:沒放姜,自己親自放下去的,一點鹽巴都沒放。

  清水煮魚是馬新海打開淡水魚市場的敲門磚。但自從三年前承包下這片水庫,他一系列奇怪的做法就讓他飽受爭議。同樣的品種,他的魚售價比市場價高出8元錢不說,養大了魚不能馬上賣,還要花四天時間馴化。買他的魚還必須要買他的魚缸,外表看起來普普通通的魚缸,他賣5萬元。可這些怪異的舉動,不僅顛覆了行業的傳統做法,還在四年內就成就了馬新海2500萬元的年銷售額,他為什么要這么做呢?

  1986年,馬新海坐著火車從韶關的大山來到廣州,那時他17歲,白天干活,晚上在夜大學習,幾年后就在一家鐘表廠做上了銷售工作,因為業績突出,馬新海在1992年被公司派到浙江義烏去開拓新的市場,二十出頭就獨攬一面,當上了分公司銷售經理。

  馬新海:以前廣貨很熱銷的,我們的廣貨很熱銷,基本上每一個禮拜要坐飛機回來一趟。背著一捆捆的錢回來,交給老板。好像自己很了不起的,什么都能干了,所以心里就開始膨脹了。

  不多久,馬新海就在營銷思路上和老板產生了分歧。1996年,干脆辭職自己投資鐘表生意,卻因為選的檔口地段不合適,苦撐了兩年,資金鏈斷裂,身背60萬元欠款,回了老家,從此不敢再想創業的事。

  馬新海:陰影很大,商場如戰場,真不像我們所想的那么容易,看別人都成功了,其實他們都不容易,一考慮到這個東西我就怕,會不會再失敗。

  之后馬新海去了江門市打工還錢,十年后,他已經是一家風扇企業的銷售總監,年薪60萬元。

  然而,這個十年不敢創業,怕創業的人。卻在2006年清明節之后,突然辭職去創業了。那一年發生了什么事?

  每年的清明節,馬新海都要回家祭祖。但他無論如何也沒想到,2006年的祭祖之行改變了他的命運。那次祭祖結束后,馬新海被表哥拽到水庫邊,叫他無論如何都要幫個忙。

  表哥陳偉平:當時的情況就是我們這里養殖這么多,比較難銷售,因為他在珠江三角洲那里做貿易,門路比較廣一點。就這樣的叫他幫我們銷售。

  表哥在水庫里養魚很多年,沒有好的銷路,價格被水塘養殖的魚沖擊得很厲害。當時縣里同樣遭遇的養殖戶還有很多。

  養殖戶梁雞析:那時候價低就低到五六元錢,最低的時候五元多,六元多。

  記者:五六元錢對于你們來說?

  養殖戶梁雞析:基本上沒錢賺,那時候虧本。

  養殖戶馬漢新:當時我們那個水庫里面大約有二百多戶(養殖戶),大部分都差不多這個情況。

  馬新海當場裝了5條魚,直接拉回江門,并且把老家頂多能賣到五六元一斤的魚,買出了三倍的價格,18元一斤。

  李錫培是馬新海的朋友,經營著一家飯店,魚鮮是招牌,但他幾乎不采購淡水魚,原因就是泥腥味難去除。那一天馬新海帶來了家鄉的魚,要用清水煮來吃。

  飯店經理李錫培:很滑很清,很有魚的味道,那個腥味。

  記者:泥腥味?

  飯店經理李錫培:魚的腥味它沒有腥味。

  家鄉的水庫魚品種以三角魴、叉尾鮰、大頭魚為主,最大特點是沒有泥腥味,做慣了銷售工作的馬新海第一反應是要抓住這個特點,而用清水煮最能說明問題。

  李錫培吃完魚當場就要訂貨,當問及這魚什么價時,馬新海頭腦一熱。

  馬新海:隨口蒙的價,我說18元錢,我就一急就說了18元錢。

  飯店經理李錫培:我還要賣35元錢一斤。

  記者:那消費者能接受嗎?

  飯店經理李錫培:可以接受,質量好嘛。

  老家賣不上價的魚,就這么被馬新海輕易地以本地三倍的價格賣出去了。從那起,馬新海一邊上班一邊幫表哥賣魚,半年就賺了一百萬元。

  馬新海:隨便玩一玩就那么多錢賺。因為我賣了十幾萬斤,十幾萬斤我的純利潤應該有一百多萬元左右,感覺這個農業還是很有得玩的。

  半年后其他養殖戶也學著直供飯店,市場競爭白熱化,魚價再一次回落,馬新海停止了賣魚。但這半年賣魚的經歷,讓他對農產品銷售產生了巨大興趣。

  2006年底,馬新海辭掉年薪60萬元的工作,在江門市的蔬菜批發市場租了兩個檔口開始賣菜。一個完全的外行來賣菜,剛開始幾乎是賣多少賠多少,連陪了好幾個月。

  馬新海:拿了別人的貨,比如說辣椒,剛開始的時候沒經驗,我們沒有一箱一箱去檢查,沒有抽檢,拿來以后,上面一層是很亮的辣椒,但那下面那層呢,全爛了。

  即使賠錢馬新海也不在乎,他的如意算盤并不是賣菜賺錢,而是要通過賣菜來了解農產品的市場信息。從買賣怎么談,到貨品往哪兒賣,馬新海一點點學習,足足用了三年時間。

  馬新海:因為我是從品牌企業出來的,我也知道創立品牌是很難,但是如果我不去創立品牌,我再去為了追求菜販子,我等于現在我就是一個檔口,我等于就是個菜販子,買菜賣菜,那我的價值在哪里,我體現不出我的價值,我還不如去做銷售總監。

  2010年,馬新海做好完全準備回老家包了400畝地種菜,不過種菜賣菜,也只是提高了利潤而已,始終沒有一個好方法能圓品牌夢,讓馬新海很苦惱。

  這是乳源縣的橫溪水庫,我們鏡頭里所能拍到的,僅僅是這8000畝水庫的三分之二。2011年,馬新海在當地農業局領導的介紹下,找到了這片水庫。

  馬新海:那邊都有。

  記者:這山后面還有。

  馬新海:對,總共面積是有8000畝的,你看它四面環山,從這里一直到那里。

  記者:那邊全是山。

  馬新海:對吧,這個山的面積總共有30萬畝那么大,所以我當時一來到一看到這個地方,感覺我的舞臺來了。我說領導,就這里了,就是那種興奮,那種勁,現在我是沒辦法用語言去表達。

  一看到水庫,馬新海腦海里就閃現出一個念頭,他要仿野生養魚,不喂飼料,讓魚自然生長。但是自己沒有養魚經驗,這個想法可不可行,馬新海找來了專家論證。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珠江水產研究所研究員黃樟翰:水庫旁邊這個草很多,草魚可以吃旁邊的草。大山上雨水沖下來,有很多營養的東西,胖頭魚,白鰱,廣東的一種鱗魚,它也吃有機的碎片,這些東西。

  8000畝水庫四周環繞著30萬畝山林,雨水沖刷下來的腐植物質和水庫底的水草,就是魚的天然餌料。2012年,馬新海找了兩個合伙人,湊了400萬元承包下水庫,只有兩條小船6個養殖員,就直接往水庫里投放了一百萬尾魚苗,全部散養,一個養殖網箱都沒有,唯一的設備還是用來撈魚的,這可讓其他養殖戶看不懂了。

  養殖戶鐘旺火:當時就,我們說這個人養了,搞不起產量,就是產量搞不上去。

  養殖戶陳遠平:一個是資金最滯壓,一個長得慢了,第三個它的價格一年不同于一年的。

  別人家的魚四個月到半年就能賣,馬新海這樣養魚,一兩年才長大。而且他養的魚和其他養殖戶是同樣的品種,兩年后,市場能不能接受他的高價魚,還是個問題。讓人看不懂的還不止這些,接下來,馬新海又做出了一系列奇怪的舉動,買他的魚還必須買他的魚缸,一個魚缸還賣5萬元,拉魚之前還必須馴化,這些舉動不僅顛覆了行業的傳統做法,還讓馬新海把魚以平均25元一斤的價格賣了出去。

  馬新海在水庫里仿野生養魚,很快就在業內傳開了,有不少客戶想來買,肖艷就是其中之一。她在深圳經營著一家連鎖餐館,對魚的需求量很大,按理說這樣的客戶馬新海不應該回絕,但2013年7月份,肖艷第一次來,就吃了一頓魚,卻一條都沒帶走。

  飯店經理肖艷:他一口回絕我說那次沒魚,沒辦法,他說要等明年才有魚。

  記者:他是真沒魚還是假沒魚?

  飯店經理肖艷:那我不知道,得問馬總了。得問他本人。

  馬新海:我會告訴他,我會賣給你的,但是不是現在這時候。

  這些奇怪的舉動馬新海跟誰都不解釋,直到有一天,有員工看不到公司的前途辭職了,他才給大家集體開會,說他賣魚之前必須先做魚缸,大家都聽得云山霧繞。

  員工巫春華:就覺得好像唱反調一樣做的,做起來,怎么不是魚大了,不是直接就賣魚,還搞這么多這些魚缸,魚池,搞這些東西做實驗。就覺得,好像他又很少到公司,總是找這個專家,找那個專家去搞那個魚缸。

  馬新海不是不愿意賣魚,在魚缸做出來之前,他就是想賣也不敢賣。因為剛投放完魚苗,他正琢磨著魚長大了該怎么賣時,發現了市面上賣魚的人經常遇見的問題。

  馬新海:酒店是用玻璃缸養魚的,玻璃缸養魚,或者是水泥來養魚。在這種情況下,它的過濾系統,消毒系統,它一系列系統好像都不太科學的。所以每天對魚的損耗很大,每天都會有一兩條魚死掉,一兩條魚死掉。

  要是普通的魚死個一兩條也就算了,但馬新海的魚均價要賣到25元一斤,每天死上一兩條就損失一兩百,長年累月下來就是個不小的數目。不解決這個問題,他的品牌夢就實現不了,他需要一種養起來不死魚的魚缸。

  2014年4月,專家幫助馬新海研制出了這種魚缸,和我們平時見到的玻璃魚缸不太一樣,這種魚缸外層是一種塑料,內層這種藍色格子狀的東西,馬新海出于技術保密,沒有告訴我們。旁邊的這兩根白色管道可以凈化水質,不喂飼料也能養上半個月。

  他找到以前被他回絕的客戶肖艷,因為其中有核心技術,馬新海不愿意多說,就一句話,買魚必須買他的魚缸,一套5萬元。這個叫誰也接受不了。

  飯店經理肖艷:也是擔心,就這么簡簡單單一個魚池,能不能把魚養活。講是講得挺好,自己不知道,拿捏不準,你再怎么說好,我們還是不相信,必須自己知道了,經歷過看到了,眼見為實。

  為此,肖艷專門派了一個員工,在馬新海這里蹲守了半個月,觀察這個魚缸究竟有沒有馬新海說的那么神奇。

  飯店經理肖艷:因為魚經常會有受傷,受傷以后有沒有擴大,擴大的進度是怎么樣子的,我們都會去了解。以前我們用魚缸養的話,它存在,養著養著它可能就肚子翻過來了,沒兩天可能就不行了,會存在這種情況。但是用了這個池子以后,這種情況基本上沒有了。實用重點,養魚要把它養活才行,你魚缸漂亮養不活怎么辦呢。

  魚養大了,魚缸客戶也能接受,這下總該賣魚了,可是馬新海卻跟技術員說,再等四天,他要馴化野生魚。

  員工馬曉敏:我們又不是馬戲團,要把馬訓練得很好,魚沒什么性格,怎么可以訓練它,叫它過就過,叫它走就走,不可能的。

  員工許越華:經過馴化,每天都要早晚運動一次,好像人瘦身一樣,老是不知道他怎么想法,賣魚賣出去就算了,還要怎么馴魚。

  本來就是仿野生養的魚,臨賣之前卻要馴聽話。就是這個看似多余的舉動,卻顛覆了業內的傳統做法。

  當地賣魚都是把魚直接裝車拉走,途中難免有魚碰撞受傷,運到目的地成活率能達到95%已經很不錯了。馬新海的野生魚更容易死傷,他要通過馴魚來解決這個問題。

  馬新海:這它運動完以后,一個增加它的體質,二個它就不會那么容易撞網,魚就不會受傷了。

  記者:網子拉起來就行了嗎?

  馬新海:對,升起魚來它就會狠轉。

  記者:那這魚不就浮上來了嗎?

  馬新海:對,浮上來就是要它運動,讓它見世面,讓它運動。見過大世面就沒問題了。

  記者:可是我看現在就在拼命跳。

  馬新海:是啊,所以現在在水中跳它就沒有問題,跳跳舞,叫它習慣了,養成一種習慣了它就不會跳了。

  因為不需要投喂飼料,這些魚從下苗后就沒怎么見過人,突然有天要捕撈,難免受到驚嚇而受傷。把要賣的魚撈到暫養網箱里,每天一早一晚拉緊漁網,讓魚浮出水面活動活動,連續四天再裝車,能緩解魚在運輸時的受驚嚇程度,減少損傷。

  馬新海:我一定要保護好我的客戶,要他們零風險,我要保證他不要有風險,就是說賣我的魚,保證你的魚,保證你不會虧,魚不會死,為了這個死魚問題老是煩惱。

  做魚缸,馴魚,馬新海這些獨一無二的舉動,就是讓客戶零風險。這也成了它賣魚的金字招牌,迅速在市場中建立起了品牌。今年四月份,他的水庫魚一上市,就引來了強烈反響,半年就賣出了30萬斤魚,銷售額600多萬元。

  飯店經理方炎:非常受歡迎,一天的話,我們這個魚清蒸的話可能會達到五六十條,五六十條就是這個魚。

  今年的10月份,馬新海在佛山和廣州交界處的一個水產市場開了檔口,貨源從這里源源不斷的輸送到廣州、珠三角地區、江西以及港澳地區。截至11月,馬新海今年的水產和蔬菜銷售額總共已經超過了2000萬元。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