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日前在麗江市玉龍縣九河鄉金普村委會采訪時發現,村黨支部書記張懷軍是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人。他穿著考究的襯衫,戴著棒球帽,深邃的眼睛里透著一股子智慧。
金普村是以普米族、納西族為主的省級貧困村,全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4戶306人,是九河鄉脫貧攻堅的“硬骨頭”。
近年來,九河鄉黨委政府將“黨建帶扶貧,扶貧促黨建”發展思路貫穿精準扶貧全過程,立足金普實際,創新工作方法,找準結合點,把村級黨組織建成帶領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堅強戰斗堡壘,積極發揮黨員模范帶頭作用,全力推進精準扶貧。
小小山葵成了村民致富寶貝
2014年5月,張懷軍通過成立麗江普源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與臺商企業昆明川達食品公司簽訂山葵種植采收合同,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目前,公司在原先已流轉土地200畝種植山葵的基礎上,又流轉了15畝土地建設公司的廠房、加工廠、冷庫和標準化育苗大棚,開展山葵精深加工。
通過政府主導推動、龍頭企業帶動、合作組織互動、能人大戶促動、干部幫扶聯動等措施,將產業脫貧作為“造血式”扶貧的重要舉措,在貧困戶自愿的前提下,整合貧困戶扶貧產業發展資金,探索“黨(總)支部+企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發展模式。
在張懷軍的帶動下,金普村有157戶、423人種植山葵700多畝,實現產值超過600萬元。2015年以來,村里有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10名黨員參與種植山葵,每戶平均實現年收入4萬元。
為帶動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脫貧,2016年,普源公司下又成立了“金普84邁康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將全村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納入合作社社員,在建檔立卡戶自覺自愿的前提下,將政府和三峽集團補助的產業發展資金56.2萬元入股到該合作社,按照每戶2畝的標準流轉土地168畝種植山葵。
貧困戶村民除可在基地得到分紅收益外,還可優先到基地務工,獲得勞務報酬,增加收入。產業發展資金實行專戶專人管理,專人督查使用。確保產業發展扶持資金用于產業發展,因地制宜發展訂單農產品,讓建檔立卡戶入股入社分紅股金,穩定提高建檔立卡戶收入。
經過幾年的發展,山葵種植產業已成為金普村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成為了金普村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一大亮點。
村村寨寨藥香飄飄
說到山葵,張懷軍如數家珍,這種小小的植物是芥末的主要原料。它從根到莖到葉都可以賣錢,一畝地的收入足足有15000元,相當于種了四五畝玉米。山葵的種植和管理并不復雜,生長周期又長,一年可以收割數次,可真是田間的一塊寶。
在張懷軍的帶領下,我們來到了他的山葵種植基地,那是一塊位于三面環山的一片小坡地。沿途有一個美麗的湖,藏在半人高的草叢里,像一塊碧藍的美玉。
基地旁邊,張懷軍蓋了一排房子,廚房、餐廳、臥室一應俱全。推開窗戶,數十畝畝的綠油油的山葵種植基地盡收眼底,走到屋后,是一排雞舍,純糧食喂養的土雞悠然覓食。
在金普村黨組織和麗江普源生態農業綜合開發有限公司帶動下,旭原藥材種植有限公司、鳳祥旺生態種植有限責任公司等一批外來企業在金普村大馬坪、小馬坪一帶流轉土地1200畝,發展重樓、當歸、黨參、黃芪、貝母等中藥材種植,進一步促進了金普村產業發展,有效帶動金普、河源建檔立卡貧困戶就近務工,同時壩區9個村委會的剩余勞動力也大批量到該基地務工,實現貧困群眾家門口務工增加收入,為產業脫貧奠定堅實基礎。
如今走進金普村,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植藥材,村村寨寨飄著藥香。村民們賺到了錢,翻新了房屋,購置了汽車,添置了家具,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張懷軍說他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很享受勞動的快樂,他雖然在城里買了房子,在村里修了院子,但他最喜歡的還是待在基地里,跟土地在一起,跟農門兄弟在一起,呼吸著充滿絲絲藥香的空氣,喝一口清茶,吃一碗粗茶淡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