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南京心目中的過冬“本地菜”,正迎來銷售的旺季。然而,人們卻很少知道,這些本地蔬菜在選種培育、種植方式、銷售模式上正悄然變化,漸漸煥發新生機。
日前,記者來到棲霞區八卦洲農戶張代英家,她在院子里曬了一地自家種植的“高樁白”,這是白菜的一個品種,主根粗大、葉片較短,適合做腌菜過冬食用。她介紹,把肥頭長莖的“高樁白”鋪在地上,或掛于長繩曬干,然后放進大缸,撒一層大鹽碼一層菜,再用石頭壓緊,春節時就可吃到脆嫩咸香的腌菜,“九頭鳥”的腌制方法也是一樣。她說:“這都是本地菜,但我們種的時候并不留籽,而是去種子站買。現在已有專業的技術合作社負責選種育種,從技術站買的種子比我們自己的好,種出來的菜又漂亮又好吃。”
農戶汪開銀種的是南京本地菜馬蘭頭、觀音菜、茼蒿等。每逢上市季節,他的菜運到城里菜場,只要菜堆上插個“八卦洲本地自產”的手寫牌子,很快就會被搶購一空。“種了幾十年、吃了幾十年,本地菜品種變化不大,因為老南京人都好這一口。不過,我也逐漸在改良種植方式,比方說給它們覆膜。”在汪開銀的菜地里,他邊說邊指點給記者看,只見地里的馬蘭頭、茼蒿等都一片片被覆在塑料薄膜下,既可保溫、防蟲,產量也更高了。他說,今年6月下的菜籽,現在正是吃茼蒿的時候。覆膜后,到了過年時茼蒿還能摘著吃。
八卦洲“野八鮮”(蘆蒿、茭兒菜、豌豆葉、薺菜、枸杞頭、馬蘭頭、菊花腦、苜蓿頭)在南京人眼中不僅是好吃的本地菜,還代表著健康和有機。下壩村第一書記陳昌仁介紹,村里與江蘇云眾公司合作了“云芝益站”電商平臺,村里負責收農戶的菜,安排好儲藏、運輸環節。云眾公司在國內擁有200多家電商實體店,負責銷售,打響八卦洲“野八鮮”的名氣,擴大銷量。
龍潭街道盛產“水八鮮”,蓮藕、紅菱、茭白、芡實(雞頭果)、荸薺、水芹、莼菜、慈菇等,都是南京人熟知的本地菜。當地種植大戶趙必奎等都是農民創業的典型,他們的初級農產品如蓮藕、荸薺、水芹、荷葉等,現在都提供給廠家進行“深加工”,農產品變身“商品”,銷售到生態旅游區等地,經濟效益大幅提升。
種植戶馬大平介紹,他創新出了蓮藕與龍蝦套養的方式。每年七八月份將小蝦放入荷塘,次年春天即可撈出青殼蝦。荷塘里養出的龍蝦肉質飽滿,最大一個有一兩五錢重。他的龍蝦以荷塘里的水草、魚蟲為食,然后在它們影響蓮藕生長之前就被撈出,以確保蓮藕的品質。
本地菜不斷發生靜悄悄地變化,這一變化更包括“輻射外地”。南京農業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侯喜林告訴記者,南京人冬季最喜歡吃的本地菜“矮腳黃”種植歷史悠久,而發生在“矮腳黃”身上的“科技變化”一直在持續。15年前,南京農業大學通過染色體加倍,把小白菜品類中的“矮腳黃”由二倍體培育成四倍體新品種,品質提高、口感更好。
近年來,“熱火一號”、“熱火二號”、“龍虎寒一號”、“暑綠”等新品種青菜不斷出現在百姓餐桌上,它們都是以“矮腳黃”作為親體材料培育出來的新品種。如今,除了在南京地區種植外,新一代南京“矮腳黃”的種植面積已擴散至整個長江流域,重慶、武漢、上海等城市都有種植和銷售。目前,矮腳黃一年在全國的播種面積約2000萬畝,其中,南京農業大學培育的17個矮腳黃品種等占了總數的近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