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貧地農婦,變成現代化的東關育苗中心的農業工人,大方縣東關鄉龍泉村村民李玲收入成倍增長,并帶動全家人走上了脫貧致富路。
東關蔬菜育苗中心由恒大集團投資7000萬元援建,培育茄果類蔬菜及葉菜種苗。恒大同時引進上下游龍頭企業地利集團,根據全國蔬菜交易平臺的信息,從源頭調節全縣蔬菜品種及規模。今年9月,貧困戶在東關蔬菜育苗中心上崗就業的照片,還入選了我國“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
在2016年以前,李玲和丈夫只靠著家里的兩畝薄地維持生計,每天起早貪黑下地種包谷,還得靠天吃飯,即便在無災無害的情況下辛辛苦苦一年也只有不到2000元的收入,在兩個孩子步入中學后,李玲一家更是入不敷出。
改變始于2015年12月,恒大集團結對幫扶大方縣,無償投入30億,通過一攬子綜合措施,到2018年底實現大方縣18萬貧困人口全部穩定脫貧。經過恒大扶貧隊員的入戶走訪,李玲一家很快就被納為精準扶貧對象。在參加了恒大組織的“十萬農民實用技能培訓”之后,表現優異的李玲被推薦至恒大引進的上下游龍頭企業地利集團沈陽基地培訓,在學習了一系列現代農業種植技術之后,李玲進入東關育苗中心工作,完成了一名靠天吃飯的普通農民到現代農業工人的“蛻變”。
李玲為人勤快愛鉆研,專業知識過硬,很快就被提拔為東關育苗中心的一名管理人員,指導務工貧困戶們靈活運用育苗中心的“高科技”設備,對棚內的幼苗進行管理。“現在我們這里安裝了最先進的控制溫度、濕度和光照的監控系統,還有水肥藥一體化雙軌式移動噴灌車、軸環流風機。能實時控制種苗的狀態,無論春夏秋冬,只要你們能想到的蔬菜,黃瓜、辣椒、番茄、小白菜,我們這里都能種出來!今天還剛出了一批黃瓜苗給到各個恒大新村配套的蔬菜大棚種植哩。”站在2#棚蔬菜水培區旁,李玲自豪地告訴記者。
東關蔬菜育苗中心的出苗環節看似簡單,背后體現的一整套產業扶貧先進模式卻并不簡單。為解決散種貧困戶育苗“價格高、周期長、成活低、規模效益不高”的劣勢,恒大在大方援建了22個大型蔬菜育苗中心。一個月左右,東關育苗中心就能完成一批幼苗的培育,一次性可供給15000畝蔬菜基地使用。恒大集團負責出資收購幼苗、援建大棚并無償提供給貧困戶用于組織合作社生產,地利集團負責指導貧困戶種植生產,以市場價格回收貧困戶收獲的瓜果蔬菜。這種“供、產、銷”一體化的蔬菜產業精準扶貧模式,解決了當地貧困百姓“不知道種什么、不知道種多少、不知道怎么種、不知道賣給誰”的根本性問題,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穩定脫貧。
對比之前起早貪黑、靠天吃飯的窮苦日子,現在的李玲生活無疑大幅改觀,不僅工作穩定環境舒適而且每月至少4000元工資,丈夫丁希也被介紹到村委做資料員,每個月也有一筆不錯的收入,夫妻倆早早就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過上了“產業工人”的新生活。“現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想多攢點錢把兩個孩子都供上大學,讓他們也成為一個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看著水培白菜鮮嫩的葉片,李玲仿佛看到了自己美好的未來,喜笑顏開地對記者說。
如今,恒大幫扶大方縣已有兩年,8萬多像李玲這樣的貧困戶在恒大的幫助下已實現了初步脫貧,從今年5月3日開始,恒大再無償投入80億幫扶畢節全市,其中產業扶貧方面,恒大計劃投入55億元,發展蔬菜、肉牛、中藥材、果林等特色產業,到2020年幫扶20.3萬戶、67萬貧困百姓穩定脫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