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秋天的一個中午,柳新鎮水產養殖戶汪家林老漢的魚塘剛剛銷售結束,他手捧著幾疊厚厚的人民幣,激動地說:“沒想到我老漢60多歲了,終于靠養殖致了富。”
汪家林老漢是柳新鎮肖樓村人,文化水平不高,但頭腦靈、能吃苦,年青時就盼望著靠雙手勤勞致富。他養過豬,沒能經得住豬價的大起大落,幾年后放棄了;又大規模養過雞,但在禽流感那年損失慘重。后來,他承包了鎮里高速公路旁的20畝池塘,搞起了水產養殖。今年初,該鎮把漁業科技入戶工作的重點放在了加大示范戶的輻射帶動方面。4月上旬,該鎮漁業科技入戶指導員韓啟峰把汪家林老漢發展為自己的輻射戶,進行重點幫扶,告訴他只養常規魚賺不了大錢,得改變養殖模式。在指導員和示范戶的幫扶下,汪老漢今年改用了“夏片鯉魚與南美白對蝦混養”的養殖模式。汪老漢按照養殖指導方案,放養了苗種。他嚴格按指導員制定的規程操作,南美白對蝦每畝產量達330斤,不算塘中魚苗,每畝純利潤就3600多元。經估算,他今年20畝魚塘純利潤近9萬元。
如今,他的臉上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逢人就夸:“我老漢今年60多歲了,是漁業科技入戶活動幫我圓了致富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