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鐵嶺縣蔡牛鎮蔡家壩村,提起平坦的水泥村路、設施齊全的文化活動廣場,人們都說這得益于村集體經濟的壯大,得益于全村蔬菜大棚產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早在1996年,蔡家壩村便搞起了大棚種植業,經過多年發展,形成了規模,興民蔬菜合作社也應運而生。村民以土地入股,同時吸收社會資金入股。合作社以收取管理費為主要收入,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市場買賣的蔬菜按每斤0.05元提取管理費,按年產500萬公斤計算,此項收入每年可達50萬元。
興民蔬菜合作社擁有工商注冊社員136戶,覆蓋社員1000余戶,按照“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品牌化經營、連鎖化銷售”的產業模式,為菜農提供訂單式服務,現可輻射周邊2市4縣10鎮農民從事蔬菜種植。今年還新增朱家、邊家、高強、藥王廟等種植區域,年增加經濟效益1100萬元,種植基地面積2800畝,標準化設施蔬菜大棚1800個,年產各類蔬菜5.4萬噸,銷售額1.26億元,社員人均單棚增收1萬元。
為了深入推進設施蔬菜產業發展,2016年,蔡牛鎮黨委政府在蔡家壩新建高標準鋼構大棚70座,搭配水肥一體和無土栽培等先進技術,使蔡家壩村的大棚從技術、規模和經營形式上漸趨完善。鎮政府會同興民合作社和蔡家壩村集體三方共投入600萬元,建成了占地1萬平方米的蔡家壩村蔬菜批發市場。其中,興民合作社以蔬菜大棚入股,按照鎮政府占50%、合作社占30%、蔡家壩村占20%的股份達成協議,并按此比例分紅。資金到位后,交由鎮財政統一管理、統一核算,對投入資金的使用由鎮財務監督組和鎮紀委跟蹤監督,及時向村民公開。
蔡家壩村的蔬菜批發市場采取“支部+合作社+農戶”的形式,開展技術指導、信息傳遞、物資供應、產品加工、市場營銷等生產經營服務,不但為合作社、農戶提供了最好的保障,還以有償、微利的服務方式增加集體經濟收入。此外,蔡家壩村還主導注冊了“北緯四十二度蔬菜”品牌,提高特色農產品附加值,并積極與電子商務運營公司合作,通過“互聯網+”發展模式,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結合農業綜合開發,蔡家壩村創辦高效農業,發展特色蔬菜產業,推進農業結構調整,把農民增收和集體增利結合起來,壯大了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實現了集體與村民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