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山縣水月寺鎮貧困戶鄧超自學技術,因地制宜發展白芨、黃精等中藥材種植,甩掉貧困帽,并帶動村民共同走上致富路。
46歲的鄧超家住水月寺鎮安橋河村3組,一家6口人,有4個慢性病人。為了籌錢給家人治病,鄧超外出承包小工程,到興發礦山井下挖礦。因患有嚴重痛風,不能負重,他只好回到家里依然靠種田維持全家生活。
鄧超家在半山腰,這里土質肥沃,氣候條件好,物產豐富,可交通不便,生活生產物資靠人工背馱,農副產品賣不出好價錢,生計十分艱難。2008年,他走親戚時聽說一個親戚發展白芨蓋起了樓房,買了小轎車,鄧超立即上門考察,要來種子,在家試種成功。
2015年12月,村黨支部宣傳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政策,動員村民發展脫貧產業。鄧超說:“白芨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用途廣泛,市場行情看好,經濟效益高,就是種苗有點貴,每畝要8000多塊。”為節省投資,他和家人上山,采集野生白芨塊根,進行人工假植繁育。野生白芨長在荒山野嶺,很難發現。鄧超忍饑挨餓、餐風宿露,多次遭遇毒蜂圍攻……
為了盡快掌握人工栽培技術,鄧超在全村第一個安裝電信寬帶,報名參加長江大學白芨栽育培訓班,現場聽白芨栽培專家周焱教授的講座。第一次大面積人工栽培白芨,缺乏經驗,剛下種的白芨就遇上了爛根病。鄧超讓兒子上網查閱資料,請專家診斷,弄清了病因,用專家寄來的藥品防治,將損失降到最低。為了避免重蹈覆轍,他經常與周邊白芨種植戶切磋選種、整地、施肥、除草、防病、采收技術,逐步提高了白芨產量。
2016年,鄧超銷售白芨收入達到8萬多元,加上養殖收入,全家總收入達到8.9萬元,人平可支配收入突破1萬元,率先脫貧,被縣農業局評為全縣農業科技示范戶。
2017年,鄧超擴大規模,種植白芨7畝、柴胡7畝、黃精2.5畝,養殖生豬6頭、山羊9只、蜜蜂5箱。預計現金收入12萬元,鞏固提高步伐加快。10月17日,被表彰為全縣脫貧示范戶。
為了當好示范戶,鄧超把藥材種植技術無償提供給村民,幫助他們發展藥材產業。他指導貧困戶張祖平發展白蘇1.5畝;張祖成等5戶村民發展白芨缺種子,鄧超及時提供白芨種100多公斤。安橋河村財經委員王文成說:“在鄧超的帶動下,全村50多戶村民種植白芨120多畝,收入可達300多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