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寧夏賀蘭縣:土地延包,讓農民吃上“定心丸”

   日期:2017-11-15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66    評論:0    
 

  “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十九大報告中這段話給億萬中國農民吃上“定心丸”。賀蘭縣立崗心園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馬金寶說:“國家土地承包政策有了延續性,我們才能放心去干。”

 

  政策延續,心里有“底”

 

  11月9日早晨,賀蘭縣立崗心園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冷鏈倉庫內,數百箱已經密封的盤菜等待裝車。36小時后,這批新鮮盤菜將擺上溫州人的餐桌。馬金寶說,政策有延續性,今后的生意就有了保障。

 

  身為心園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馬金寶深知土地承包延長三十年的重要意義。心園合作社共流轉土地近6000畝,土地承包政策直接關系到全社105戶農業人口的切身利益。他坦言:“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這無疑給合作社的105戶農戶吃了一顆‘定心丸’”。

 

  賀蘭縣農民趙建文,4年前第一次流轉1100畝土地,如今已是一家“種植基地+深加工+多元經營”企業的總經理。土地流轉政策讓企業不斷發展壯大,趙建文因此更加關注國家有關土地政策的新動向。

 

  通過土地流轉實現發展壯大,讓趙建文更加認定發展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基地,必須要有穩定的政策支持。他告訴記者,首次土地流轉一年后,流轉畝數增加到3600畝;兩年后,達到5100畝;如今,企業已流轉土地8200畝。5年間,土地流轉量增加了7倍之多。流轉的8200畝土地共形成立體種植、青儲玉米和有機水稻3個基地。

 

  “通過流轉土地,不僅讓農民有穩定的流轉費,還可以在基地打工賺取另一份收入,比以往單純種地收入增加了不少。”馬金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合作社的農戶田萬忠夫婦有6畝地,過去家庭年收入1萬元左右。經過土地流轉后,每年土地流轉費為4200元,年分紅600元,夫妻二人參加機械隊、合作社的農業生產還可以掙工資,如今家庭年收益有3萬多元。

 

  老耕地“種”出新花樣

 

  前不久在銀川召開的一次農村多元經濟發展研討會上,有區內農業專家指出,幾乎所有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根基都是土地,特別是在當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趨勢下,土地屬性的穩定和承包權的保障尤為重要。只有穩定的土地使用權,才能沒有顧慮地發展多元化經營。

 

  馬金寶坦言,正因為有了流轉土地政策,合作社多元化經營才能不斷拓展。早在2011年合作社起步之初,僅流轉土地700多畝,如今已發展到近6000畝。基地規模日漸擴大,合作社推出在小麥收割后復種秋季蔬菜。通過市場調研,發現種植浙江、福建一帶的消費者喜歡吃的盤菜有比較可觀的收益。“南方也種盤菜,我們打個時間差,比南方盤菜早一個多月上市。”馬金寶說,這個季節,他們種的盤菜基本能壟斷溫州的外地盤菜供應。

 

  依托種植基地,心園蔬菜產銷專業合作很快成立了機械作業、餐飲及商貿公司,均實行獨立管理,并斥資購進數十臺進口設備,主做深松、深翻、土地平整及種植大戶代耕代種等農機作業;餐飲公司接管了寧夏服裝中小企業孵化園5000平方米的職工餐廳,合作社種植的一部分糧食、蔬菜等可在餐廳消化;商貿公司的業務涉及冷鏈、物流及糧食烘干等。

 

  對于發展多元化經營,賀蘭廣銀米業有限公司總經理趙建文認為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才是今后目標。去年,趙建文和團隊在國內各地考察后帶回了一個金點子。當年秋季投入80萬元,制作了一套600畝水循環系統,采用“稻在島上+循環溝”方式種稻養蟹。“這樣能提前兩個月,在4月中旬就能把蟹放進田里飼養,既不影響水稻種植,螃蟹放得早還能養到3兩,收入也會跟著提高。”趙建文說,借助水循環系統養殖稻田蟹、稻田魚、稻田泥鰍外,企業今年也已啟動了稻田小龍蝦、稻田甲魚的試驗。

 

  最讓趙建文得意的產業融合發展之舉就是今年夏天刷屏朋友圈的“稻漁空間”。他介紹,通過打造“稻漁空間”,廣銀米業最終創新了稻田綜合種養、池塘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模式,并融入休閑農業元素,讓稻田變景區、田園變公園,實現了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在農業增效的同時,依靠“流轉費+企業分紅+工資收入”,當地農民也實現了增收。

 

  34.7萬戶農民分享土地流轉紅利

 

  來自一份最新的寧夏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情況分析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全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面積為300多萬畝,占家庭承包經營耕地面積的27%;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34.7萬戶,占家庭承包總農戶的41.5%。土地流轉形式以出租和轉包為主。

 

  “我區農村土地流轉目前呈現出流轉形式多樣化、流轉走向規模化、經營主體多元化及流轉服務逐步規范化4個主要特點。”寧夏農村經濟經營指導站站長劉志軍介紹,在推動流轉形式多樣化方面,2015年以來,寧夏共成立48個土地股份合作社,建立起“土地變股權、農民當股東、收益有分紅”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形成了“保底租金+盈余分紅+打工收入”的農民增收模式。通過探索和創新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形成了以出租和轉包為主,轉讓、互換、股份合作和其他流轉形式并存的格局。

 

  從經營主體多元化來看,近年來1212及主管部門引導和扶持各類經濟組織及個人參與農村土地流轉,逐漸形成了以家庭農場、專業大戶、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為主的“四大”新型經營主體,成為寧夏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力軍。

 

  在規范流轉服務方面,2017年自治區農牧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全區農村土地規范流轉工作十條措施的通知》規范土地流轉行為,強化對土地流轉的監管。通過全區成立的各級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服務組織,力促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化、規范化。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