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儋州光村沙蟲猶如藏在沙子里的金子,其貌不揚卻難以掩蓋其味美的光芒,讓不少食客不禁直呼:“唯有沙蟲不可辜負。”
在儋州市光村鎮,趕海挖沙蟲、吃沙蟲的習慣自古有之。每當太陽剛從海平面升起,當地漁民就迎著朝陽出發,他們趁著潮汐退盡,風平浪靜之時,在光村灣的海灘上采挖沙蟲。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對于他們來說,是沙蟲經年累月承載哺育著一代又一代生活于光村灣的漁民。如今,光村沙蟲產業的發展不僅是本地特色美食的名片,更是扶貧工作的助推器,帶領當地的貧困戶走出一條特色產業化的脫貧之路。
養殖沙蟲帶來的轉變
62歲的王德剛是光村鎮屯積村的貧困戶,一家6口人僅有2畝地。過去,全家的生活來源主要依靠妻子去海里撿海螺以及閑散時打零工。家中的4個孩子,2個在上初中,2個在上小學,每年的開學季成為了王德剛最犯難的時刻。“我們家每年的總收入大概有三四千元,這些錢既要用來維持日常的開銷,還要供小孩上學,根本不夠用。”遇到困難時,王德剛只有向村里人借錢度過難關。對于這樣的窘迫,王德剛既無奈又心酸。
生活總會出現轉機。2015年,海南光村灣沙蟲產業化養殖示范基地(以下簡稱“沙蟲養殖基地”)開始在屯積村養沙蟲,基地的負責人王博文也是土生土長的屯積村人,看到村里的現狀,他也想為村里的貧困戶出一份力,主動表示愿意向屯積村的貧困戶提供工作崗位。
因此,王德剛的妻子來到沙蟲養殖基地打工,每個月有2000元的收入,一年下來有2萬多元。如今,王德剛高興地咧開嘴笑了,“2萬多元的收入,夠生活也夠孩子上學,完全自給自足,我已經脫貧了。”據了解,在屯積村像王德剛這樣轉移勞動力脫貧增收的貧困戶有39戶。
沙蟲產業帶來的發展
如今,沙蟲養殖基地的生產規模不斷擴大,成為當地沙蟲養殖的龍頭企業。沙蟲產業是光村鎮的特色產業,依靠產業扶貧是否能讓更多的貧困戶走出困境呢?
王博文從產值及利潤方面算了一筆賬:沙蟲高、低位養殖池年產值分別達到1000斤/畝、300斤/畝,目前沙蟲市場均價達60元/斤,高、低位養殖池年銷售額分別可達6萬元/畝、1.8萬元/畝,除去種苗成本及各類人工管理費用等,高、低位養殖池年養殖利潤分別可達5萬元/畝、1.3萬元/畝,經濟效益前景十分可觀。
王博文說,去年他們公司生產的沙蟲產品有5萬斤左右,今年估計能達到20多萬斤。但即使這樣,還是供不應求。據了解,該公司的沙蟲產品目前以省內市場為主,新鮮的沙蟲市場價格達到50—60元/斤,而沙蟲干的市場價格則達到800—1200元/斤。“我還打算利用光村灣灘涂資源,開發海洋牧場,指導周邊沿海村莊村民及貧困戶參加在海灘涂養殖沙蟲,利用2年的時間規劃完成光村灣5000畝海洋牧場建設,使光村灣沙蟲年產量達250萬斤,年產值達1.5億元,幫助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王博文信心滿滿的說。
對于以后的發展,王博文將繼續擴大養殖規模,帶動周圍的農戶加入到沙蟲的養殖行業中。據了解,光村灣周圍共有6個村委會約2890戶農戶,利用光村灣海灘涂資源,采取“苗種供應+示范養殖技術指導+產品回收”及“合作社+農戶+產品回收”經營管理模式,開展光村鎮沙蟲養殖產業,助推光村沙蟲養殖經濟可持續發展。
產業扶貧帶來的效果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如何使貧困戶增收有保障并可持續發展?儋州光村的沙蟲產業通過轉移勞動力和入股分紅,讓貧困戶確實嘗到產業扶貧帶來的經濟效益和保障,讓他們對脫貧致富充滿信心。
光村鎮組織委員薛茂暢介紹,今年將161.28萬元扶貧產業基金投入到光村沙蟲產業的發展中,91戶貧困戶用扶貧基金入股沙蟲養殖基地成為股東,增值所得按股份分紅。“根據目前的經營狀況,入股貧困戶在年底有望享受75萬元紅利,75萬元會分四次發放到91戶貧困戶的手中,確保他們年底全部脫貧。”薛茂暢說。
據了解,光村沙蟲主題公園項目定址在光村鎮屯積村,將打造成集沙蟲產業化生產、捕撈體驗、科普觀光、美食養生、親子游樂、濱海休閑和古村度假為一體的中國首個沙蟲主題文化園區、沙蟲文旅創意基地。
薛茂暢介紹,市政府將按照一鎮一品規劃,投入資金,把該基地打造成為現代沙蟲觀光園,打造沙蟲品牌,讓游客體驗沙蟲文化,進一步帶動光村鎮老百姓就業。“初步預計,在沙蟲主題公園建好后,將會解決500個就業崗位,除此之外,大量的人流客流也會給周圍的農戶帶來更多的致富機會,沙蟲產業會讓光村越來越好。”薛茂暢說。
為促動更多龍頭企業參與扶貧工作,儋州市委、市政府出臺一系列優惠舉措,支持涉農經濟實體在儋州投資興業,創造出“政府+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等模式。據了解,去年以來,上谷、鐵漢、牧春、溫氏、永基等多家龍頭企業進駐儋州,帶動貧困戶發展桑蠶、花卉、菌草和牲畜養殖等種養產業,共帶動貧困戶1268戶5641人走上脫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