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53歲的余繼生是路橋區螺洋街道東風村遠近聞名的大忙人,在大棚里,在培訓班的課堂上,在種植戶的家中,經常有他的身影。提起余繼生,東風村及周邊村的老百姓都知道他,都感謝他,他在西紅柿大棚蔬菜種植方面起到了模范帶頭作用,并帶領本村群眾靠科技發家致富。
1996年,余繼生在街道科技示范園承包了一個100米長的冬暖式西紅柿蔬菜大棚。當時,他便意識到種植技術的重要作用,一方面他積極參加農函大的種植培訓,另一方面則通過購置圖書自學,逐漸地掌握了育苗、管理及病蟲害防治技術。那一年,他種植的3畝西紅柿收獲頗豐,更加堅定了對種植技術的向往。之后幾年,余繼生依托路橋區科協與農函大提供的有利資源,種植規模不斷擴大,收入隨之水漲船高。談起他的大棚西紅柿,余繼生只有短短一句:“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在這句話背后,是無數個凌晨4點,余繼生在大棚里的辛勤勞作。架上掛滿的長勢喜人的西紅柿,就是對他努力付出的最好回報。
后來,在1212扶持下,東風村建了16座蔬菜大棚,開始向規模化之路邁進。但受種植技術制約以及臺風等氣象災害影響,蔬菜大棚收入微薄,村民們一度想放棄。危難之時顯身手,余繼生開始義務充當村民們的技術指導,此前為了提高蔬菜經濟效益,他不斷探索高產高效種植模式,率先實驗多茬種植技術,并獲成功,由原來的一季栽培變成了常年生產,周年不斷種植,使產品質量和產量不斷提升。如今余繼生累計掌握了十余種蔬菜高產、高效生產模式,并得到廣泛推廣。
在蔬菜生產中,只要有群眾向他請教種植難題,他總是有求必應。他的手機成了本村菜農種菜技術的熱線電話,只要一個電話,他總是放下自己手中的活,趕赴農民家中,手把手幫助鄉鄰解決技術難題。余繼生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義務的。用他的話說:“我自己靠科技種菜致了富,幫助他人,鄉里鄉親的收什么錢呢?”在他的帶動下,2016年全村西紅柿生產發展迅速,僅此一項,全村人均增收8000元。
如今,村民看到種大棚有搞頭有收入,都開始備耕整地,東風村今年又擴建了5個100米長的大棚。在螺洋街道一年一度的表彰大會上,余繼生多次被授予科技致富帶頭人,并受到獎勵。2017年,他再次當選路橋區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