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蚯蚓,能致富?”當江蘇省丹陽市珥陵鎮積慶村大學生村官徐曉旭3年前四處游說村里貧困戶養蚯蚓時,遭到了大伙的嘲諷:“這是個瘋丫頭!”然而,一番努力之后,她竟然把養蚯蚓和致富這兩件事成功配對了。村民們先是傻眼、后是服氣。
徐曉旭,是1989年出生的南京姑娘,2012年從南京醫科大學醫藥貿易與管理專業畢業后,來到丹陽當了一名大學生村官。
“這么文弱的姑娘,到農村有啥用呀?”徐曉旭剛上任,不受村民們待見,“能給我們村換個學環保的或者學農的嗎?”原來,積慶村地處丹陽南郊,是個傳統的江南農業村,村里最大的產業是奶牛養殖,僅小潘園自然村存欄奶牛就有1000頭。而原來的亮點現在成了積慶人的“痛點”:奶牛產生的糞便把周邊鎮村的河塘溝渠污染了,遭到環保部門的多次通報督辦。
頂著大家的質疑,徐曉旭默默地行動了。她思考著,能不能有一個兩全其美的項目,既能讓貧困戶創業,又能破解污染問題呢?有一天,她查閱資料時無意中發現:蚯蚓也叫“地龍”,是可以進食牛糞的,這讓她眼前一亮,蚯蚓養殖所需條件不高,只要溫度、濕度適宜,就可以大量養殖。
她把養蚯蚓的想法向村黨支部書記說了,書記很支持,帶她一起到南通等地調研蚯蚓養殖項目,還積極邀請市科技局和高校的相關專家來村里實地考察。專家給出的一系列數據讓她欣喜不已:養殖1畝蚯蚓,一個月能吃掉1噸左右的牛糞,可產出10噸左右的有機肥,這種肥料含有氮、磷、鉀、有機質及微量元素,可廣泛應用于水果、花卉、蔬菜種植。而且蚯蚓本身用途也很廣泛,除了作為動物飼料外,還是一味上佳藥材,具有解熱、鎮痙、平喘等功效,蚯蚓體內的纖溶酶有溶血栓功能,是溶栓類西藥中重要的成分。這堅定了徐曉旭在村里建設蚯蚓養殖基地的信心。
2014年8月,在向銀行貸款、親友籌借20萬元的基礎上,徐曉旭多方動員村民入股,籌集到100萬元資金,流轉了近100畝土地,開始了創業之路。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生命研究院共同投資成立了江蘇步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由該校派專家駐村指導。炎炎烈日下,養殖基地動工建設了。施工過程中,徐曉旭起早貪黑,與村民一起整理土地,建牛糞發酵池,開挖繁育床,安裝噴灌水管……原本白白凈凈的臉曬得黑黝黝的。
2014年10月,公司花7萬元購買了首批蚯蚓種苗。創業之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2015年6月的一場冰雹,將基地里的大棚砸塌了,造成了不小的損失。她修復好大棚,繼續養殖,沒想到又遇上了大暴雨,絕大部分蚯蚓被淹死了,幾十萬元打了水漂……徐曉旭及時總結教訓,2015年9月,又重新引進了一批種苗,并改建了排水系統。
蚯蚓吃掉大量牛糞,產出有機肥料,肥料賣給菜農和花農……努力終究有了回報,徐曉旭飼養的商品蚯蚓,每公斤能賣到30~60元,在蚯蚓養殖方面,她還申請了三項專利。
不光蚯蚓養得好,徐曉旭還努力探索提升蚯蚓附加值:在蚯蚓蛋白粉研制成功的基礎上,她通過提取蚯蚓活性成分蚓激酶,開發出了一種地龍酒,在第八屆“中國藥膳養生技術制作(烹飪)大賽暨中醫藥養生膳用藥材食材展示與技術交流大會”上,奪得“藥膳科技創新獎”。評委點評說:這款酒清熱解毒、鎮痛通絡、活血化瘀,對于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奇效。
徐曉旭再接再厲,在丹陽市科創園興建了一家蚯蚓深加工工廠,安裝全套自動化生產流水線,加工生產蚯蚓多肽,抗氧化酶系列,蚯蚓蛋白和氨基酸等醫藥原料,并進行地龍功能化妝品、飲料、酒水等系列產品的開發。
一連串的數據,體現了徐曉旭的創業成果:2016年,處理牛糞近300噸,銷售鮮活蚯蚓25噸、生物有機肥600噸、地龍酒8噸,實現銷售收入近200萬元,除去成本,實現凈利潤46萬元,帶動貧困戶就業創業20余人,人均年增收1.5萬元。
破解牛糞危機之后,徐曉旭又瞄準了下一個目標。據統計,丹陽市有3000多戶食用菌種植戶,年產食用菌近2萬噸、菌渣4萬噸。菌渣除少量作為肥料回田或作為食用菌栽培基料外,絕大多數被隨意丟棄或焚燒,對環境造成污染。為此,她積極與江蘇大學環境與安全工程學院合作,研究能應用于產業化生產的菌渣等農業廢棄物微生物固態發酵處理技術,以食用菌菌渣為主,輔以醋渣、牛糞,經發酵處理后,作為基質應用于蚯蚓養殖,從而實現農業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
把蚯蚓養殖玩出這么多新花樣,玩鼓了大伙腰包,村民們連豎大拇指夸贊徐曉旭,也很關心她下一步的去處。擔心她走了,這樁好事就黃了。對此,徐曉旭給大家吃了定心丸:這里有我的事業,我會動員在南京工作的丈夫盡快把家安到丹陽來,爭取把公司做成一家主打蚯蚓系列產品的上市公司,帶領更多貧困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