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超過5000萬農村留守老人,隨著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轉移進城,農村人口老齡化速度加快,農村養老特別是留守老人的養老矛盾比較突出,養老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迫在眉睫。”日前在京召開的第三屆中國社會養老創新論壇上,中國農經學會會長尹成杰說。
第三屆中國社會養老創新發展論壇由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主辦,旨在深入探討如何加快建設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創新社會養老模式,從而為“互聯網+養老”搭建新型供需資源匹配的橋梁,為養老政策制定提供建議和參考。來自政、學、研、產業界的300余位代表參加了論壇。數十位相關領域專家圍繞養老行業發展趨勢、養老服務新模式以及相關調研成果進行了對話交流。
“健全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是‘十三五’期間國家老齡事業發展的重點。”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說,當前我國養老機構有了很大發展,養老床位的占比已經達到了每百名老年人擁有3張床位。但養老床位的數量上去了,服務質量還有待提高。
中國小康建設研究會城鄉發展一體化工作委員會主任趙強社也在調研中發現,農村養老機構面臨著兩大困境。一方面,農村老齡人口急劇增加,養老床位缺口巨大。另一方面,現有養老床位空置率也居高不下。他表示,這主要是由養老機構的服務品質和老年人的傳統養老觀念造成的。為此,應該進一步規范農村養老機構,促進養老服務專業化和規范化。同時,為農村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提供必要的經濟支持,鼓勵他們參與機構養老。
“發展養老服務業,不僅僅意味著市場商機,更意味著社會責任。”中國扶貧基金會會長段應碧更加關注養老產業是否能真正讀懂老年人的需求。他說,目前,養老服務業多數針對高收入老年群體,沒有瞄準中低收入普通群體。應該探索發展“居家+社區養老”,讓普通老年群體也能夠享受到高質量的養老服務。“推進養老服務業發展,社會和企業都應該做好承擔責任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