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廣西已成全國重要的菜籃子 高顏值蔬菜受歡迎

   日期:2017-10-0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36    評論:0    

  如今老百姓對“吃菜”有了更高的追求,科研跟著需求走,這5年來,我區冬瓜、南瓜等傳統大宗蔬菜有了新花樣,各種特色、小眾蔬菜成為餐桌“常客”,桂菜發展出了不少響當當的品牌。老百姓的菜籃子里,品種增多的桂菜越來越好吃、好看、好營養。

  1、大宗蔬菜

  追求“顏值”是科研方向

  “現在人們吃菜,不追求量,而是追求吃好的,吃健康的。”廣西農科院蔬菜研究所所長陳振東說,科研跟著人的需求走,這也帶動蔬菜產業往更有特色、更原生態方向發展。

  因為“老天賞飯吃”的氣候,廣西大部分蔬菜都能種,有超過200個品種,是華南地區“南菜北運”的最大省份。廣西農科院蔬菜研究所現在設有苦瓜、番茄茄子、冬瓜、辣椒、南瓜甜瓜、葉菜、黃瓜、菜用豆、南方設施栽培、休閑觀光農業10個研究團隊,專門潛心研究大宗蔬菜怎樣才能發展得更好。

  比如南瓜,曾經作為主食,被人們用來填飽肚子;而現在的南瓜,則講究味道的香、粉、甜,瓜型往小型化發。南瓜的新品種也層出不窮,有牛腿南瓜、蜜本南瓜、香芋南瓜等,還有一種叫“癩可麗”的南瓜——外形雖然難看,披著一層蠟粉,但清洗、去皮炒或者蒸熟后,口感特別粉、香。

  除了品質要提高,在這個“看臉”的時代,個頭、外觀上能否更漂亮一點,也是科研的方向。比如節瓜,以前的節瓜有點偏酸,現在的改良新品種,不但去掉了酸味,肉色還偏淡綠,炒熟后煞是好看。

  以前的冬瓜都是大塊頭,一般人家每次只買一小塊。為了適應消費的變化,現在研發出了好看、精致的小冬瓜,個頭只有碗口大,挖個開口就可以連皮做燉盅。“這種小冬瓜還特別清熱解毒,雖然現在消費還不多,但已開始流行起來。”陳振東說。

  2、特色蔬菜

  總量不大但吸引“吃貨”

  除了這些大宗蔬菜,還有很多特色蔬菜,適合吃得精細又追求新鮮的“吃貨”。許多曾經不常見的作物如今也“跳”到了人們的碗里來。比如霸王花可以用來打湯,玉米筍鮮嫩爽口,黃瓜的雌花可以清炒,還有冬季油菜花的側芽也被開發成一道美味。有一種七彩小辣椒,則是觀賞和菜用兩不誤。“這些特色蔬菜總量雖不大,但是特別吸引人。”陳振東說。

  菌類也是美味又健康的蔬菜。這些年來廣西食用菌生產發展很快,從常見的鳳尾菇、香菇、木耳,到市場品種越來越豐富:杏鮑菇、雞樅菌、豬肚菇、竹蓀、銀耳、蟲草、袖珍菇……還有許多品種采自大山,自然環境里生長的菇類,更受消費者歡迎。

  2017年4月,廣西第一張食用菌菌種生產經營許可證發給了廣西圣佳盛工貿有限公司。該公司負責人李翀說,他看好廣西高端食用菌消費市場,因此從2013年開始學習上海的食用菌工廠,進行設施栽培實驗,以解決食用菌菌種來源本地化的問題。

  現在,這些本地出生、工廠化栽培長大的各種菇類,即使是高端品種也能以親民價賣出。李翀說:“秀珍菇原來市場價格24元/公斤,現在基本穩定在17元/公斤左右。原來廣西市場上少見新鮮的銀耳,現在有了,價格在6元/朵左右。雪衫耳原來是48元/朵,現在是12元/朵。其他品種,市場價格也下降30%左右。”

  3、野菜

  從“小眾”走向“大眾”

  野生蔬菜過去只偶爾上桌,如今已成為人們餐桌上的“常客”。它們的保健功能、獨特的口感風味,是現有蔬菜品種的補充。這些曾經“小眾”的保健蔬菜,如今在北京、香港、廣東等地已經變成“大眾蔬菜”。

  如此大的需求量,這也給我區的保健蔬菜產業帶來“無限錢景”。南寧市蔬菜研究所從1998年起,就開始對野生蔬菜進行技術研究。2014年來,南寧市蔬菜研究所開展的“桂特一號大葉韭菜等系列野生蔬菜新品種選育與示范推廣”項目獲廣西科技進步二等獎,這也是廣西的野生蔬菜開發走向發展新高度的標識。

  “最早我區是從廣州市蔬菜研究所引進野菜品種進行試種示范,到如今有了越來越多的新突破。”南寧蔬菜研究所副所長文國榮介紹,絞股藍已從藥材馴化為適宜菜用的野菜栽培品種,由原來種植小葉一點紅,現已進行品種升級,開發出大葉一點紅、紅花一點紅,而且大葉產量也提高到原來小葉的4倍以上。目前,在南寧周邊已經形成野菜種植產業。文國榮說:“現在一講到野菜,廣東的客商都是跑到廣西來找。”

  江蘇、四川、遼寧等地也都從廣西引進了不少新品種野菜。江蘇連云港的王老板說,當地人愛吃保健特菜菊花腦,但一到秋季這菜就開花了。今年4月份,經江蘇揚州大學一位教授推薦,他專程到南寧市蔬菜所引進了秋冬不開花的大葉菊花菜。

  從2014年開始,南寧市蔬菜研究所在野菜的栽培技術方面,也有很大的突破。在武鳴廣西一畝地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15畝大棚里,使用了全智能霧培系統進行了蔬菜的示范栽培。霧培最大的好處是水、肥都不會浪費。以種植番茄為例,土壤種植番茄,100公斤水生產1公斤番茄;用水培技術,要80~90公斤水。而用霧培技術,只需消耗3~4公斤水,通過回收系統,水、肥一滴都不會浪費。

  目前,全智能霧培種植系統經改進后,建設成本比引進的霧培種植系統下降了30%左右,新技術正在申請專利保護。

  鉚足勁打造桂菜品牌

  十二五期間,廣西蔬菜產業已經得到長足的發展。以秋冬春蔬菜種植為主體的外銷型蔬菜產業,已發展成為廣西農業種植業中僅次于糧食、甘蔗的第三大農業支柱產業。

  目前,廣西六大商品菜優勢產區基本形成,有6個市蔬菜播種面積超100萬畝,26個縣超20萬畝。廣西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南菜北運”蔬菜生產基地。

  這些年來,桂菜建設出來了不少響當當的品牌,區域品牌里的田陽圣女果、欽州辣椒及黃瓜脆、荔浦芋頭等;企業品牌里的“嚼綠行”“壯鄉河谷”;產品品牌里的“綠蕾豆角”“子彈頭黑皮冬瓜”“三口紅薯干”等,都是市場的搶手貨。

  根據《廣西蔬菜產業提升行動方案(2015—2020年)》,接下來,我區將更加著力打造桂菜品牌:立足現有基礎和特色,做大蔬菜區域公共品牌,注冊集體商標或證明商標,加強管理,確保公共品牌信譽。同時,扶持創建一批輻射帶動作用好、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知名度高、具有廣西特色的蔬菜名牌產品。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