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大棚里成就致富夢想——農婦陳志芳的創業路程

   日期:2017-09-2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82    評論:0    

  昔日外出打工

 

  家庭經濟捉襟見肘

 

  9月19日上午,記者來到東升村1組陳志芳創建的蘑菇生產基地,只見她與6名農村婦女圍坐在一起,有說有笑地為蘑菇孕育生長的菌袋裝進培養料。陳志芳告訴記者,蘑菇生長特有的培養料由打碎的包谷芯和鋸木渣組成。裝填完成后,要在大鍋內蒸33個小時殺菌,然后送到種植大棚植入菌絲,經過50天孕育長出蘑菇,即可采摘出售。

 

  上世紀90年代末,陳志芳和丈夫帶著時年13歲的兒子到成都一家皮鞋制作公司打工,兒子到成都讀初中。后來,他們的小兒子在成都呱呱墜地。夫妻倆帶著小兒子單獨租了一間6平方米的房子,大兒子與其他幾個人另外合租一間屋,一家人一個月的水電費就要300多元。大兒子進入不了當地的義務教育學校讀書,只能到私立學校學習,學費是一筆不小的開銷。此外,還要匯錢給她70多歲的公公,沉重的經濟負擔壓得陳志芳夫婦喘不過氣來。公公在家鄉孤身一人無人照顧,更讓他們背負著難言的精神壓力。1997年,夫妻倆好不容易攢起3萬元錢,在舊房宅基地上建造房子,卻欠了一屁股的裝修費。

 

  回想當時在成都打工,陳志芳仍然很有感慨。盡管當時物價低,但她制作一雙皮鞋只能掙1元錢。活兒最多的時候,她一個月掙到過2000多元,但公司訂單不穩定,她的收入也不固定。陳志芳的二兒子出生后,她家的經濟狀況特別困難。為從夫妻倆每個月3000至4000元的收入中存點錢,她和丈夫處處節省,餐桌上少見油葷,零用錢更是“扯不轉”。無奈之下,2011年,陳志芳結束了15年打工生活,帶著兩個孩子回到自貢,在家照顧撫養孩子、伺候老人,丈夫則留在成都繼續打工。

 

  如今回鄉創業

 

  苦干實干勤勞致富

 

  陳志芳是幸運的。回到自貢不久,她的困境引起了東升村6組村民、農團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副會長雷孝玉的同情,雷孝玉讓陳志芳到她的蘑菇生產基地打工。通過近一年的打工,陳志芳學習到了種植蘑菇的技術,心中升起了“蘑菇夢”,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2012年,陳志芳在雷孝玉的鼓勵支持下開始創業。夫妻倆向親戚朋友借了15萬元,但啟動資金仍然不足,關鍵時刻,雷孝玉主動牽線搭橋,陳志芳獲得了市婦聯組織的婦女小額貼息貸款的支持,貸到了寶貴的5萬元錢。隨即,她在自留地上建起了簡陋的創業基地,購買安裝了鍋爐和種植蘑菇的原材料,還租來土地搭建起種植大棚,聘請幾名農村婦女當幫手,開始了轟轟烈烈但又艱辛的創業之路。

 

  開始種植蘑菇那年,她就買了一輛運貨車,他的丈夫也回到家鄉協助她創業。每天晚上十一二點鐘,她和丈夫都要到大棚采摘蘑菇,下半夜兩三點鐘,她丈夫又開車將蘑菇運送到川南農貿市場批發銷售。夫妻倆勤勞致富,短短3年,她便還清了所有借款。如今,種植蘑菇5年多的陳志芳,已成為行家里手。她創辦的蘑菇生產基地產銷兩旺,每年的銷售收入達40多萬元。

 

  自從種了蘑菇,陳志芳的家庭經濟狀況發生了很大變化,她重新裝修了150平方米的兩層樓房,硬化了院壩,購買了汽車、冰箱、彩電、家具等生活用品,安裝了天然氣。現在,大兒子和兒媳也從成都回到父母身邊,加入到種植蘑菇的行列。

 

  “我們一家人全靠種植蘑菇吃飯。”陳志芳非常自豪。她說,要把蘑菇大棚管理好,每天都要到大棚內觀察,天氣熱了及時灑水;裝有培養料的菌袋,每個出產3公斤蘑菇后要更換……在她的精心管理下,她搭建的10多個大棚,總是一茬接一茬地連續產出優質蘑菇,運蘑菇的汽車車廂總是要裝上三層,價格好的時候,一車能賣2000元至3000元。“比外出打工好多了,又能照看家又能找錢。”陳志芳很滿足現在的工作。

 

  記者隨意走進一個大棚,迎面撲來的熱氣夾雜著醇香的發酵味,一垛垛菌袋整齊地碼放著,一朵朵蘑菇從菌袋兩端伸出,像是揮著小手向陳志芳報喜。“有了這個項目,我很滿意,自己富了,還能為其他姐妹提供就業的機會。”她告訴記者,雖然今年的收入還沒有統計,但是她很有信心,肯定會超過去年。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