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排整齊的果蔬大棚,到處是果蔬的清香;工人們穿梭于大棚之間,為前來采摘香瓜、西瓜、黃瓜、西紅柿等的游客忙活著;整裝車間的工人們對摘下的果蔬進行分類裝箱發往國內外……這是記者近日在黑龍江省寧安市古塔田源家庭農場看到的景象。
該家庭農場位于寧安市,是牡丹江地區第一家注冊的家庭農場,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市的產業化龍頭企業,注冊的“古塔田源”商標被評為牡丹江市著名商標。“目前,我們整個農場占地21公頃,有冷暖棚192個。種植的西瓜、香瓜取得了綠色認證,有21種果蔬獲得了無公害認證。”古塔田源家庭農場負責人高波向記者介紹。“每年大田剛開始備春耕,她家的蔬菜水果早就銷往全國20多個大中城市了,并且出口俄羅斯。現在已經成為對俄果蔬出口的重要基地。”人行牡丹江市中支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盡管銷售價格高于市場價格,但綠色、有機、無公害的種植模式,消費者非常青睞,效益很可觀。”
“從注冊家庭農場到融資擴大規模、創建自己的品牌,再到利用互聯網搞經營,能夠爬坡過坎發展成大家眼里的‘明星’農場,還真要感謝政府,感謝銀行,要不這輩子都實現不了農場夢。”高波誠懇地告訴記者。
政府補貼支持 創業快速起步
“東北的冬季漫長,一般6、7月份才能吃到本地的果蔬,當初的想法就是想努力實現反季生產銷售,特別是當地的西瓜、香瓜,要是提前兩個月銷售,收入是非常可觀的。”高波講起了她當初創業的想法,“要想反季銷售,必須建暖棚。東北地區冷棚較為普遍,成本1.5萬元左右,暖棚則較少,主要是成本高達15萬元。”
“創業初期,資金問題是阻礙農場發展的‘瓶頸’。民間借貸利率太高,最低是1分5,高的達2分,做農業的根本用不起。”高波說,“我投入資金建了40多棟暖棚和10多個冷棚。在政府的幫助和銀行的支持下,暖棚建設數量當年就達到了國家補貼標準,并順利獲得了200萬元的政府補貼,解決了后續生產流動資金的問題。”
“大棚生產的第一年就見到了效益,剛進入4月份,古塔田源的草莓、柿子及黃瓜就已經上市了,草莓平均售價30元/斤,最高時賣價為45元/斤。” 人行寧安市支行行長劉振江告訴記者。
創新信貸支持 農場快速發展
“為了幫助古塔田源發展,農信社創新運用‘土地經營權+大棚+保證金’的貸款模式,率先在轄區投放了首例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200萬元。” 人行牡丹江市中支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當時土地沒有確權頒證,我們就協調市農委、經管局及蘭崗鎮政府聯合出具了‘土地流轉合同’真實性的函。再由村民代表出具同意抵押的證明,信用社、蘭崗鎮政府、村委會三方簽訂權利義務協議書。并協調寧安市格瑞恩農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提供50萬元的保證金作為擔保。” 人行寧安市支行副行長鄭偉補充道。
解決了資金的問題,古塔田源農場對做大做強更加有了信心,先后收購了周邊農戶的100多棟大棚,且通過流轉土地及大棚抵押又獲得了100萬元貸款。為了降低家庭農場的融資成本,寧安市信用合作社主動將其多筆貸款整合為1筆3年期循環貸款,既減少了審批環節,又便利了企業靈活使用資金、降低了貸款成本。在金融“活水”的持續供給下,該農場資產總額由最初的400萬元發展到現在近2000萬元,年銷售收入達到800萬元,實現純利潤300多萬元。
帶領農民致富 帶動產業發展
“目前,農場業務已經拓展到鄉村旅游、餐飲、自助采摘、親身體驗、學習交流等項目,每年舉辦的采摘文化節、桃花節等活動,在吸引大量游客前來的同時,還解決了很多當地農民的就業問題,用工高峰期達100多人。”農場主高波告訴記者,“隨著經營范圍和規模的變化,我們在銷售模式上也在探索,在做市中心實體門店的同時,雇傭大學生利用互聯網開展線上銷售,通過微信發布信息和銷售產品,效果非常好。”
當地農民付大姐在農場打工6年了,雖然已經58歲,但身體還很結實。“我自己家里就一坰地,種那點地不夠生活用,所以就選擇了在這里打工,一年能掙4萬塊錢,比種地收入多4倍呢,我這身子骨好,想著再干10年也沒問題。”她笑著對記者說。幾年來,古塔田源農場在解決周邊百姓就業的同時,還帶動農民種植瓜菜熱情空前高漲,僅蘭崗鎮棚室就增加1萬棟以上,年增加產值超過3億元。“今年準備申請黑龍江省著名品牌,將加快發展蔬菜儲藏保鮮銷售和果蔬醋深加工,努力實現從規?;r場向現代農業產業化、科技化的華麗轉身。”高波信心滿滿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