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處是連片的瓢兒白、花菜和兒菜,遠處是郁郁蔥蔥的桂花、香樟等苗木,這是記者近日在永川區解放村看到的景象。這個村40多家農業微企種植了3000畝花卉、蔬菜和苗木,占全村耕地總面積的五分之三。
這40多家微企,有三分之二是由“外來戶”創辦的。
“外來戶”為何如此青睞解放村?解放村村委會主任羅國友介紹,解放村離永川城區有30多公里,經濟落后,村民自主創業的意識不強。上世紀80年代以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該村增收的主要渠道是村民外出打工,一些耕地被撂荒。
2008年,兩家農業公司來解放村搞農業開發,土地租賃的成本非常低——旱地每畝折合水稻200斤,水田折合500斤。這一價格,只有離城區較近地區的一半。
依靠低廉的土地租賃成本,兩家農業公司獲得了較高的利潤,他們拿出一部分利潤,再利用國家對農田水利建設的補助資金,為解放村進行耕地改造,并修建了較為完備的路網,使這個村的農業經營條件大大改善。
幾年前,我市出臺鼓勵微企發展的優惠政策,不少外出務工農民回到農村創業,在耕地上“掘金”。
來自璧山的返鄉農民巫正洪在解放村租賃了90畝耕地建立蔬菜大棚。利用外出務工時學到的種植技術和農田管理經驗,每年營業額都在百萬元以上。
“外來戶”發大財,啟發了本地村民。村民蔡中洋向巫正洪學習種植技術后,利用微企的補助資金和財政貼息貸款,建起了自己的蔬菜大棚,每年純收入在10萬元左右。
羅國友介紹,目前,解放村由“外來戶”和本地村民創辦的40多戶微企,每年實現產值超過千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