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韭菜,割完一茬又長一茬,再生稻栽下一季禾,可以收上兩季稻。今年,瀏陽市北盛鎮燕舞洲村再生稻試驗示范基地喜獲豐收,單季產量更是喜人。今天上午,工作人員對剛收割的0.75畝再生稻頭季進行了實收實測,濕谷產量達到每畝790公斤,去除水分后,每畝干谷產糧近728公斤。
初秋時節,燕舞洲村再生稻試驗示范基地一片金黃,纖瘦的稻苗被沉甸甸的稻穗壓彎了腰,呈現出一派豐收的景象。不遠處,一臺履帶式收割機正在轟隆聲中加緊作業。
與以往普通稻田里收割機橫沖直撞不同,再生稻田里的收割格外小心:收割機駛過,除了不可避免的碾壓外,稻田里絕大多數的稻樁仍屹立原地。
這些“殘留”稻樁的高度在40厘米左右,可別小看它們,再生稻之所以能再生,關鍵就在稻樁。“稻樁上有再生密碼。”湖南農業大學蕭層林教授解釋,頭季稻成熟時,稻樁上會有一些腋芽,只要營養到位,腋芽會在原有根系的基礎上再次生長、抽穗,大約2個月后再次成熟,可以收割第二季。
“稻樁留存越多,產量便越高。所以,在收割的時候要講究機收技術和技巧,盡量減少稻苗碾壓,確保第二季的基本苗。”長沙市農委科教處處長夏禮明告訴記者,再生稻每畝地可節約人工、農藥化肥以及種苗成本近500元,頭季畝產可達750公斤左右,第二季畝產近250公斤,一畝可兩收,較一季稻產量翻番。
再生稻第二季產量雖然較第一季大幅減少,但卻有綠色、高產、高效等優勢。“第二季生長期短,一般不需要打農藥。”夏禮明介紹,二季稻米質好、口感好,屬于優質米,即便每斤售價高達十元左右,也深受市場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