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是大豆最大的進口國。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中國2016年大豆進口總量為8391萬噸,較上年增加2.7%。而國內大概產值是1100萬噸-1200萬噸,意味著有85%-86%的市場份額被進口大豆所占據。
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蓋鈞鎰表示,全世界大概生產大豆3480.4萬噸,中國大概生產大豆1200萬噸,只是全世界大豆生產的很少一部分。
“在20世紀50年代以前或30年代左右,中國曾是世界最大的大豆生產國,當時總產量也不過1200萬噸左右。現在,全世界大豆產量擴張了幾十倍,而我國目前還是在1200萬噸-1500萬噸,相對來說,西方地區產量出現顯著增長,特別是在美洲,包括北美洲和南美洲。”蓋鈞鎰說。
原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司長方言表示,我國大豆的種植面積和單產在2007年和2013年分別掉入谷底。以東北地區每畝產量為例,2000年至2015年,大豆維持在120公斤。同期,玉米產量從306公斤提高到了將近400公斤,增加了90公斤;稻谷產量由418公斤增加到了460公斤,提高了40公斤;小麥從250公斤提到了360公斤,增了110公斤。只有大豆止步不前,一直都是120公斤。
全球大豆交易量中,我國占據60%,國產大豆為何失去競爭力?近幾年進口大豆價格已遠遠低于國產大豆價格。
大豆產業鏈如何才能走出困境,這是行業最為關心的話題。“這里面的挑戰到底是什么,我覺得一個是原料的種植成本太高。”張理博表示,美國等國農業現代化程度很高,實現了大規模的機械化種植,且土地租金成本很低,原料種植成本具有較大優勢。相對來說,我國土地的休耕輪作、科學耕種程度較低;大量的產能閑置,資源浪費嚴重;國產大豆沒有表現出更佳的溢價能力等也是競爭力落后的一大因素。
“為什么九三這么多年來,在黑龍江所有的壓榨企業都不開機的情況下依然在加工?因為溢價能力提升了。比如說收購來的大豆,首先把它進行篩選。篩選出來比較好的大豆,把它變成食品豆。榨油這部分大豆,生產出來的豆油有九三比較龐大的品牌價值,它能體現一定的溢價能力。生產出來的豆粕,傳統的企業都把它變成了一種飼料,賣給下游的一些養殖場和飼料場,但我們卻把它變成了一個食品級的豆粕,大家比較熟知的海天醬油、李錦記醬油,這些食品企業都用我們的豆粕作為它的發酵原料,這樣把飼料變成了食品,也提高了一部分附加值。還有一些附屬的產品,如大豆磷脂,我們現在擁有自己的一個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二氧化碳超磷易碎品的設備,普通的賣2萬,這個可以賣到10萬。這就提高了整個非轉基因大豆的內在價值,從中獲得溢價收入,我們就能夠開機生產。”張理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