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為推進貧困村產業發展,增強脫貧內生動力,武勝縣將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明確了總體目標、脫貧計劃、重點工作、保障措施,指導全縣貧困村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則,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鄉村旅游業等,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
白坪鄉隘口村曾是一個貧困戶占近20%的省級貧困村,其能成功摘掉窮帽,華麗變身為省級脫貧示范村,主要得益于通過土地流轉而發展起來的特色農業產業。
“如果說‘三建四改’改變了貧困戶的生活環境,那么產業發展才能讓老百姓的‘錢袋子’持續鼓起來。”隘口村第一書記向常中說。
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隘口村主動與重慶商會聯系,引進業主蔣天海和李紅兵等能人鄉友,成立四川大地康林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1、4、5組進行土地流轉,建成600畝優質檸檬產業基地。
以此基地為依托,隘口村發展檸檬深加工,科學研發檸檬茶、檸檬干以及檸檬花蜜等特色營養保健品,形成一條完整的檸檬產業鏈。除了發展檸檬產業之外,一些村民還承包土地種植甜橙、梨子、葡萄等水果,建起了四季果園。
如今在隘口村,村民的土地流轉收入,加上在就近產業基地務工的收入,平均每人每年可收入2萬元以上,一些果園農場主年收入達到10萬元。2016年12月,隘口村接受省級脫貧攻堅第三方評估,順利退出貧困村序列,貧困戶全部脫貧。今年1月,隘口村被命名為全省旅游扶貧示范村。
事實上,隘口村的“檸檬產業”幫助老百姓脫貧致富只是武勝縣產業扶貧效應明顯的例證之一。
和隘口村一樣,萬隆鎮飛來石村因地制宜,把發展“飛來貴妃棗”和晚熟柑桔作為脫貧主導產業,這個與四川農業大學校地合作的貧困村,規劃種植冬棗500余畝和晚熟柑桔300畝,并以此為依托發展養魚業、農家樂等。
據該村第一書記楊馳云介紹,目前,飛來石村已獲得四川新華發行集團、新華文軒的援建項目資金96萬元,在四川農業大學的技術支持下,建成“棗新品種引進推廣示范園”50畝,成為推進科技扶貧、發展集體經濟的“雙示范基地”。
去年10月,首批冬棗上市前夕,飛來石村策劃了首屆冬棗采摘節,當天售賣2000多斤,原計劃一個月的采摘節,不到半個月冬棗就斷貨了。據測算,這不僅帶動了100多戶村民就近務工,更為農業、旅游業的全方位融合發展提供了機遇。
“現在我們籌建了飛來種植專業合作社,再用1-2年時間,形成以冬棗為主體,甜橙、不知火、優質稻米為支撐,農鳳雞、竹鼠等特色養殖業為補充的整村產業。”楊馳云說。
據武勝縣扶移辦負責人介紹,2014年識別的133個貧困村,去年成功脫貧18個村中,其“摘帽”經驗就是打破傳統耕種模式,扭住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本質供需矛盾,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種植結構。
對此,武勝縣結合地理地形地貌特征,通過土地流轉、引進優質業主,著力規模化發展適宜的晚熟柑桔、優質蠶桑、生態黑豬等種養循環產業,打造助農增收精準脫貧“新引擎”。
因地制宜發展產業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在烈面鎮高峰村也得到充分體現。這個位于東西關太極湖庫區,與岳池、南充嘉陵區隔江相望的貧困村,曾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現在,高峰村規劃建設的太極湖國家水利風景區東西關釣魚城,正在緊張施工中。
“我們的目標是建設‘川渝一流、西南領先’的釣魚城,打造集垂釣、休閑、游樂、康養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特色風景區。”據烈面鎮負責人介紹,該鎮以釣魚城項目為龍頭,引導農民群眾調整種植業結構,大力發展蓮藕和胡桃產業,規模化、標準化栽植血橙,從而促進群眾長效增收。
在7月27日召開的武勝縣第十七屆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上,1212工作報告數據顯示,全縣貧困村2017年新發展晚熟柑桔0.78萬畝,優質蠶桑3000余畝,生態土雞1.263萬只,優質生豬5868頭。
從長遠來看,產業對脫貧致富的帶動作用將越來越明顯。如今,產業扶貧的放大效應,也讓貧困村的“致富路”越走越寬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