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點多,初晨未起,在湘東區臘市鎮廟嶺村的千畝龍蝦螃蟹基地,文帥就帶著幾個工友在蝦稻田里干起活來,起蝦苗、分蝦苗、撈水草,忙得不亦樂乎。從之前小煤窯主到現在的鎮人大代表、遠近聞名的種養大戶,文帥已經完成了他從黑色到綠色的轉型發展。
文帥,男,萍鄉市臘市鎮人,1981年出生,1998年起從事煤炭開采行業,2011年創辦安明生態養殖企業,是臘市鎮第十七屆人大代表,現任臘市鎮廟嶺村村委。
棄“黑”轉“綠”求發展 苦學養殖盼轉型
臘市是萍鄉有名的產煤鄉鎮。作為土生土長的臘市廟嶺人,文帥和他的父輩們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一直經營著小煤窯煤炭開采、磚廠生意。
但十余年的發展下來,文帥的荷包鼓了,心卻虛了。眼看著采煤剩下的廢氣、廢碴排進故鄉的天空、河流,兒時游泳嬉戲的溪水變得渾濁、連河床的石頭都被染成黃色,喝著家鄉水踩著家鄉土的文帥內心愧疚不安,面對著父老鄉親總是抬不起頭,說不上話。
2014年春季,趁著當地1212取締關停小煤窯的時機,文帥果斷地關了自家的煤窯,揣著畢生積蓄遠赴湖北監利、江蘇盱眙,苦學幾年研究龍蝦飼養技術,帶著技術揣著希望于2016年返鄉創業。返鄉一年多,文帥徹底改變了臘市原有一年一季稻的傳統種植模式,在利用500多畝承包的土地采用“蝦稻共作”模式后,收入大幅增長,平均每畝地增收2000余元。
文帥飼養的生態小龍蝦又名淡水小龍蝦,為夜行性甲殼動物,白天躲藏,夜晚出來攝食和活動,小龍蝦一年繁殖一次,秋冬季繁殖,小龍蝦從幼蝦到成品蝦要脫殼十幾次。
從當年富甲一方的小煤老板到現在地道的莊稼人,文帥不甘心在傳統的種養里摸爬,不愿意自己一個人品嘗轉型的成果。他決心帶領父老鄉親們一起發家致富,經過幾年走訪學習,摸索研究,如今他和伙伴們的生態龍蝦基地獨有的“稻蝦共養”模式,一年能養殖兩季龍蝦,龍蝦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為龍蝦“供餌、遮陰、避害”,種養結合的模式下畝產龍蝦150公斤、水稻400公斤,每畝純收益4000元以上。成功實現了“一水兩用、一田雙收、一稻兩蝦”,有效提高了農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并且因稻田飼養了龍蝦,不能使用化學肥料、農藥,連飼料也只用魚粉、麥麩、花生餅、黃豆等為餌,真正產出優質、綠色的龍蝦和稻米。
飲水思源念鄰里 扶貧濟困共致富
飲水思源,富起來的文帥始終沒有忘記生他養他的故土。按照基地+農戶的運營模式,采用補貼式供苗方式,文帥為周邊貧困農戶飼養提供一條龍回購鏈條,并提供跟蹤技術服務,輻射帶動周邊農戶20余戶,提供貧困農戶就業崗位40余個。先后邀請專家現場指導,多次舉辦專題講座,免費培訓農戶100余人次,先后接待前來參觀學習的農民300余人次,取得了明顯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文帥和他結對的農戶們采用“蝦稻共作”模式生產出的蝦稻米,如今已成為臘市農業產業鏈上的優勢特色農產品。“今年5月舉辦的臘市龍蝦美食節一炮打響了知名度,我們的生態綠色龍蝦及稻米還沒有上市,就已經被各大餐飲店預定了500多斤。”臘市生態龍蝦產業基地的負責人說。
在發展“稻蝦共養”基礎上,文帥和他的伙伴們積極響應臘市鎮通過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打響特色牌的號召,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如今近千畝產業基地通過三種養殖模式已頗具規模,其中500畝規劃用于蝦稻共作模式, 400畝規劃用于蝦蟹混養模式, 100畝規劃用于荷花套養鯽鯉魚模式,并在基地周邊種植觀賞性桃花,為鄉村旅游、銷售加工、餐飲電商等提供巨大商機。
反哺社會獻愛心 敬老愛老助公益
近些年來,文帥帶頭捐資助學,改善廟嶺小學的基礎設施,優化辦學條件,美化校園環境。帶頭出錢出力,強化本村的基礎設施,修路護潭,硬化村間道路,綠化美化亮化村莊環境。他帶頭關愛空巢老人、留守兒童、關愛五保老人,每年干塘打撈大魚、蝦蟹分發給本村的院外五保老人,逢年過節,主動去探望慰問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困難。特別是近幾年來,對于雇傭的貧困戶,總是會特別關心家中小孩讀書求學是否有困難。文帥做的點點滴滴都被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中,也得到了廣大群眾的贊譽和好評,順利的當選為鎮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