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寧夏“稻漁空間”基地受矚目

   日期:2017-07-2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96    評論:0    

  近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聚焦賀蘭縣“稻漁空間”基地,顏色各異的水稻構成的田園畫,通過央視的鏡頭展現在全國電視觀眾面前。這讓“稻漁空間”再次成為焦點,“稻漁”如何共存,這里大有文章。

  按景區打造的田園

  以大地為“宣紙”,用稻苗為“顏料”,盛夏時節,路過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在109國道西側,一幅壯美的田園圖景鋪陳而來。在田地里養殖鴨蟹,引廣大市民來旅游,這種立體種養的新模式,就是賀蘭縣今年打造的“稻漁空間”,不僅助力當地農業邁上新臺階,也促農業+旅游迎來新時代。

  來到“稻漁空間”基地,汽車停在外面,暢游這里的最好方式,是換乘雙人自行車。這種在景區很常見的交通工具,出現在稻田里,別有一番新意。“我們要把這里打造成旅游景點,配套設施也不能差。”基地的經營方,賀蘭廣銀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建文道出了原因。

  進入基地,一座高聳的觀景塔格外顯眼,登上這里,東西兩側的景觀盡覽無余。“擼起袖子加油干”“稻漁空間”這些字樣被顏色不同的禾苗顯示出來。還有憨態可掬的螃蟹、卡通人物的造型,從高空俯視一覽無余。“稻田作畫在國外較為普遍,運用色彩搭配,營造出不同圖案,讓人們在田地間感覺到藝術。”趙建文說,人們只知道地里能種出水稻,而把它們變成藝術品,會讓更多人關注種田。

  常信鄉“稻漁空間”的稻田北高南低逐塊排開,灌溉水可以形成自然流動,最后匯聚到低處的荷花池內完成生物凈化,再通過水泵揚到高處最終實現了循環澆灌。這與傳統的灌溉方式“澆一次水,排一次水”相比,節水量超過了30%。

  魚兒養在田地村民有了效益

  循環的水系也讓在這里養殖水產成為可能。走在田地里,魚兒穿梭于禾苗間。魚兒不會影響禾苗生長嗎?趙建文介紹,恰恰相反,不斷游動的魚松動了禾苗下方的泥土,帶來更多養分,有助于禾苗生長。除了養魚以外,螃蟹、鴨子、小龍蝦和泥鰍都適合在這里養殖,既給禾苗生長提供了肥料,也讓游客多了游玩的項目。

  稻田景觀圖案,稻田養鴨、魚、蟹、蝦等農事活動觀賞和體驗區,有機瓜果采摘園,休閑娛樂及垂釣餐飲區,農耕文化展示及科普教育長廊……一系列豐富的活動,讓“稻漁空間”的農業+旅游功能日漸完善。賀蘭縣常信鄉四十里店村黨支部書記張立說,“現在,田里田外都能產生效益,才能壯大鄉村旅游,企業能夠獲得發展,村民也能從發展中受益。”

  村民胡月勤家里有12畝地,過去只有種水稻的收入。幾年前,她把土地流轉給廣銀米業,一年流轉費比自己種地還合算。2016年年底,她又成為基地的股東:“村上說要圍繞企業發展休閑農業,租我們的房子改造建設農耕文化觀光區和農家樂,企業現在搞休閑采摘、稻田養蟹,我們用土地入了股。基地效益好了,這意味著除了土地流轉費,我們還可以收到土地入股后的二次分紅。日子更有盼頭了。”

  三產融合的有益探索

  按照園區現有的發展規模,可解決周邊農民300余人就業。趙建文介紹,通過對休閑農業及有機農業從業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參加土地入股分紅,輻射帶動800多農戶增收致富,年均入園游客能達到50000人次,將對全區“農業+旅游”經濟發展提供重要的技術支撐和示范帶動作用。

  實際上,“稻漁空間”模式的創新也是賀蘭縣近年來三產融合試點工作的有益探索。試點工作開展以來,由賀蘭縣有機稻米產業聯合體牽頭,組織廣銀米業、生瑞米業、匯豐農資等20個聯合體成員單位,實現水稻生產、儲存、加工、綜合利用、銷售餐飲、休閑農業等一體化融合發展,覆蓋全縣集中連片水稻基地4萬畝,從土地入股、種養融合、休閑農業等6個方面開展示范試點。

  “我們通過開展試點工作,實現了優質稻三產縱向補短板與橫向接二連三的融合發展,累計實現新增效益1917萬元,其中企業新增效益580萬元,帶動項目區農戶新增收入1337萬元,涉及農戶1.6萬人,人均增收834元。”賀蘭縣農牧局相關負責人說。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