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賓陽黎塘鎮補塘村新埠屯屬丘陵地貌,人多地少并無優勢農業產業,屬于貧困村。退伍軍人葉方峰返鄉后經過多方調研,為村民打造出一條適合當地的致富道路——
經濟能人返鄉帶領村民種上“致富果”
盛夏的新埠屯藍天碧日,種植基地里翠綠欲滴,承載著該屯上千村民希望的2200多畝澳洲堅果生機勃勃,這是記者近日在走訪廣西賓陽縣黎塘鎮補塘村新埠屯脫貧致富情況時看到的一幕。
真正的“搖錢樹”
走在新埠屯的村路上,路過的村民紛紛熱情地與葉方峰打招呼,在村民眼里,葉方峰是本屯的經濟能人,還是帶領大家伙一塊奔向富裕路的“領頭羊”。7月18日,廣西農業產業行業協會賓陽分會會長、黎塘鎮聯興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葉方峰向記者介紹了他決定帶領村民種植堅果的初衷。
葉方峰稱,每當他返鄉看到村里的貧困戶的生活窘境,他就感覺非常辛酸,作為新埠屯本地人,他決心要把本屯的經濟搞好,他覺得有義務帶領大家脫貧致富。
他了解到,新埠屯屬丘陵地貌,全屯土地面積約2000畝,其中水田1000畝,旱地1000畝。傳統產業以甘蔗、水稻、玉米種植為主。全村1000多人口,人多地少并無優勢農業產業,屬于貧困村。新埠村的出路在哪里?
經過多方的考察調研,葉方峰覺得澳洲堅果項目非常適合新埠村的發展。葉方峰向記者介紹了投資澳洲堅果項目的預算,他稱,1畝地約投入2200元,一畝地可種25株樹苗左右。4到5年內結果,正常情況下每畝收入可達三五千元。而且它的豐產期為六七十年,可以養活三四代人。簡單的輔管,還可以輔種,只要掌握好了技術,每年都有穩定收益,真真正正是一棵“搖錢樹”。
三方“共贏”效果
2016年10月31日,志在帶動地方農民發展生態、高效種養產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引領農民發家致富的廣西賓陽縣黎塘鎮聯興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新埠村成立,合作社與廣西農業產業行業協會合作,引進廣西壽鄉香有機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澳洲堅果種植項目,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實施“退桉還林還果”工程,打造新興的經濟增長來源,同時還讓堅果產業在退桉工程中發揮產業調整和生態修復作用。
葉方峰介紹,“農戶+基地+技術+合作社”是新埠屯的經營管理模式,目標種植澳洲堅果1200畝,主要是通過引導群眾砍伐嶺地上的桉樹、清理雜草后再種植果樹。
在基本運作方式上,合作社負責改良土壤、苗種引進、生產技術管理、植保防疫、產品收購、加工和銷售;村集體負責資金運營投入使用,出資購買種苗,免費提供種苗給農戶種植,并為堅果生產基地打水池、通電和修路等基礎設施建設;農戶提供自有土地和勞動力,進行日常管理,產品收成后由村集體負責指導合作社按市場價格收購。
三方通過合同關系組成利益共同體,合作社在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之間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機制,不僅保障了能夠獲得穩定的優質原料供給,而且真正使農民的利益得到了保證,實現了村集體、合作社與農民利益的“共贏”。
滿載希望的“致富果”
澳洲堅果是補腦益智的高級食品,營養豐富,被譽為21世紀天然的高級營養保健食品,具有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
澳洲堅果樹形優美、四季常綠,具有很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環保三大效益。通過“林下養雞、種養結合”的模式,雞糞作為有機肥用于種樹,達到生態循環農業的最佳模式。
目前新埠屯種植澳洲堅果223.8畝,吊塘村196.7畝,高嶺126.3畝,補基村12畝,王靈農場88.6畝,新圩77畝,古辣36畝,和吉86.2畝。現有160多戶村民種植澳洲堅果,其中含有30多戶貧困戶。
新埠屯的貧困戶李英志,一家三口人,妻子在深圳打工,月收入1200元,小孩在柳州讀大學,李英志平時在周邊做些零散工,收入極不穩定,在合作社和村集體的幫助下,他家里種上了一畝半的堅果,合作社還安排他在社里打零工,每天收入70元,李英志滿懷感激地說:“謝謝各方的幫助,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了!”
新埠屯59歲的貧困戶呂遠聲,一家三口人,兩個小孩一個在讀小學,一個在打工,之前老呂在地里種植水稻、玉米等作物,一年到頭也掙不了幾個錢,平時全靠打零工維持生計,考慮到老呂家的實際困難,合作社就免費提供種苗給老呂,并且幫助他耕種、管理一畝多的堅果地,同時還聘請老呂在合作社打零散工維持生計。現在,看著堅果一天天茁壯成長起來,老呂的心里越來越扎實,他欣慰地對記者說,“未來的日子就靠它們了。”
新埠屯45歲的貧困戶黃乾清,丈夫早年過世,剩她一個成人和兩個小孩生活,由于黃乾清身患殘疾,干不了重活,沒有什么經濟來源,平時就種點稻谷、玉米過活,家庭非常貧困,合作社了解到她家里的困難后,免費提供了堅果種苗,主動幫忙耕種管理。對于合作社無私的幫助,心存感激的黃乾清說,她一定會看管好這些種苗,爭取早日有收成以回報合作社。
盡管堅果產業項目的建設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葉方峰并不滿足,他向記者介紹,下一步,他們擬建設澳州堅果育苗圃基地50畝,擴大種植示范基地200畝,還要建設一個占地面積11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以及建設占地3000平方米的一幢生態旅游農家樂餐廳,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進一步帶動當地村民的經濟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