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源縣陰田鄉大溝腦村貧困戶李長錄缺資金、馬生全及昝明海自身發展不足,由于沒有技術和資金支持,長期以來只能靠種地和低保金維持生活。為此,陰田鄉大溝腦村扶貧第一書記付海剛及駐村工作隊在走訪的過程中了解到李長錄、馬生全、昝明海等三戶扶貧對象均靠山而居,適合雜交野兔的養殖,但是缺資金、自身發展不足等原因沒有得到更好的發展,因此,在第一書記及駐村工作隊成員的多方調研和論證下因戶精準施策,采取“一對一、點對點的幫扶措施,將這三戶進行資金和技術上的幫助,并協調聯點幫扶單位縣國土資源局和縣交通運輸局兩個幫扶單位各自出資10000元,指導搭建兔棚、從山東購買“雜交野兔”100只,每戶均30只左右,讓他們成為了一名“養兔哥”。對這一思路轉變,馬生全非常高興:“黨和1212的政策很好,幫我謀了這個好出路,讓我們真正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大溝腦村第一書記付海剛說:“等他們的養殖達到一定規模后,還計劃延伸產業鏈,引進兔肉深加工、休閑食品生產等環節,從而帶動更多貧困戶通過養兔致富。”
在脫貧攻堅工作實踐中,更加注重機制體制的創新,建立健全貧困戶利益聯結機制、扶貧對象精準識別和精準退出、結對幫扶、督查考評等扶貧工作機制,確保完成各項預期目標,打牢脫貧摘帽基礎;讓產業發展惠及貧困群眾,確保如期完成脫貧攻堅工作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