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小毛桃托起致富夢——陜西寶雞獼猴桃產業助農脫貧紀實

   日期:2017-07-18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91    評論:0    
   7月的寶雞秦嶺北麓地區,漫山遍野的獼猴桃長勢喜人,濃密的樹葉間探出的“小毛桃”,孕育著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

 

  秦嶺北麓是獼猴桃的原產地和優生區。近年來,寶雞化區位優勢為產業優勢,連片發展,見空建園,板塊推進,以眉縣為龍頭,帶動岐山、扶風、渭濱、高新,形成了秦嶺北麓優質獼猴桃產業帶。截至 2016年底,全市發展獼猴桃果園 58.6萬畝,年產鮮果 56.1萬噸,產值 38億元,主產區農民人均獼猴桃收入超過 8000元,獼猴桃已成為寶雞現代農業的主導產業和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

 

  在新一輪脫貧攻堅工作中,我市依托獼猴桃產業優勢,將發展獼猴桃產業作為脫貧攻堅的主攻方向,通過1212推動、龍頭引領、科技幫扶等一系列舉措,將貧困戶緊緊聯結在獼猴桃產業帶上,鑲嵌進產業鏈中,讓貧困戶捧著“金果果”脫貧致富。

 

  政策激勵 調動貧困戶積極性

 

  眉縣是我市獼猴桃的主產區,全縣有 35萬畝耕地,其中獼猴桃種植面積 30萬畝,占全縣耕地總面積的85.7%,故有“中國獼猴桃之鄉”的美譽。

 

  7月 7日,記者來到眉縣,只見不論是川道塬上,還是山坡溝梁,隨處可見枝繁葉茂的獼猴桃果園。在金渠鎮寧渠村,貧困戶張武根正在果園里查看獼猴桃的生長情況。他的妻子患病,兩個孩子上學,家里種了 4畝獼猴桃,但因張武根種植技術不過關,年收入才 6000多元,日子過得始終沒有起色。去年,他享受縣上的好政策,新栽了 2畝獼猴桃,同時,技術員手把手教他種植技術,讓原來的4畝獼猴桃產量和質量雙雙上升,當年就掙了 26000多元。看到現在的發展政策這么好,張武根今年又新建了 2畝果園。看著一天天長大的獼猴桃樹苗,他對過好日子充滿了信心。

 

  對于像張武根一樣有獼猴桃園和勞力的貧困戶,眉縣為激勵其進一步發展獼猴桃產業,給其每畝 338元農資補貼;對更新品種、高枝換頭的每畝補助 1100元;對于有土地沒有勞力的貧困戶,縣上為鼓勵其發展獼猴桃,對于新建果園每畝補助 1100元,并引導其將果園轉包給合作社或大戶。

 

  通過政策激勵,貧困戶發展獼猴桃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記者了解到,眉縣今年建檔貧困戶共有 2.27萬人、7621戶。其中,加入獼猴桃產業鏈條的有 6897戶,貧困戶今年新栽獼猴桃1000多畝。

 

  此外,為了扶持獼猴桃產業發展,市財政每年安排 1000萬元專項資金,扶風、岐山等縣區每年列支 500萬元以上,用于苗木購置、規模建園等補貼,激發和調動群眾發展獼猴桃產業的積極性。

 

  龍頭引領 多渠道輻射貧困群眾

 

  眉縣常興鎮北塬村位于秦嶺北麓,是獼猴桃適生區。然而大多數貧困戶因病、因缺乏勞力,難以靠自身能力發展產業實現脫貧。于是,村上幫助 6戶貧困戶,將土地以每畝 800元的價格,流轉給村上的陜西秦旺情現代農業產業園。貧困戶不僅每年有了固定收入,同時,有勞動能力的還可以就近在園區打工。

 

  7月 7日,記者在陜西秦旺情現代農業產業園遇到了正在給獼猴桃除草的貧困戶李碧翠。“在園區打工,離家近,一天還能掙 50元錢,一年光打工收入近萬元。縣上真是給我們貧困戶找了一個脫貧好門路!”李碧翠高興地說。記者了解到,今年 60歲的李碧翠,家里有 5口人,丈夫因摔傷干不了農活,兒子媳婦在外打工收入不高,還要養育年幼的孫子。農閑之余,李碧翠想就近打零工補貼家用,卻苦于沒有崗位。今年,陜西秦旺情現代農業產業園開工建設,她將家里的 2畝土地流轉出去,現在還在園區打工,對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她充滿信心。

 

  在眉縣齊峰果業公司,無論是車間、電商平臺,還是辦公室,都可以見到貧困戶的身影,共有 60多戶貧困戶常年在這里務工。而在每年的農忙時節,在這里務工的貧困戶更是多達200人。除了打工收入外,企業還給貧困戶免費提供農資、農肥,指導他們標準化種植、優質作務。只要質量過關,企業就會以略高于市場的價格優先收購貧困戶種植的獼猴桃,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

 

  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將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或企業,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在合作社或企業打工,這正是眉縣以龍頭企業帶動貧困戶脫貧的一個縮影。記者了解到,眉縣共培育市級以上獼猴桃農業產業龍頭企業 12個、獼猴桃專業合作社 162戶,家庭農場 93家,這些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傳幫帶”活動,有力地推動了全縣的產業脫貧工作。

 

  科技幫扶 解難題提振發展信心

 

  獼猴桃既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也是技術密集型產業。不會作務是很多貧困戶面臨的產業發展難題。而對眉縣營頭鎮新河村貧困戶李長林來說,種獼猴桃已不是什么難題了。原來,他從縣果業局領了一張“技術掛歷”,每個節點該干啥,如何操作,掛歷上都寫得清清楚楚。如果還有什么不明白的,掛歷上還有農技師的電話,一個電話打過去,農技人員就上門服務了。

 

  在技術推廣上,眉縣加大科技培訓力度,實施了“千百萬”獼猴桃人才培訓計劃,累計培養獼猴桃鄉土專家 33名,培養高級果農和職業農民1350多名,每年輪訓果農 10萬人次以上。此外,為解決農技推廣人才短缺、突破農技推廣“最后一公里”難題,眉縣聯合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探索出“ 1+2+2+N”模式。“ 1+2+2+N”模式是指一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專家教授帶動兩位農業技術干部,兩位農業技術干部再各帶動兩位農村實用人才即職業農民,職業農民再將掌握的獼猴桃科學管理技術推廣給基層果農。今年,全縣依照該模式建立 7個工作組,一個工作組負責一個鎮的技術培訓工作,確保每戶貧困戶每月至少參加一次培訓。

 

  新河村貧困戶王崔堂種植獼猴桃已經好幾年了。過去由于不懂種植技術,獼猴桃品質差,賣不上價。去年,在村上合作社的技術幫扶下,他按照合作社“六統一”的果園管理模式進行種植,終于把自己手里的“毛蛋蛋”變成了“金蛋蛋”。

 

  據了解,通過采取“專家 +技術人員 +職業農民 +果農”“企業 +基地 +果農”等方式,我市推動獼猴桃技術規范進村入戶,全市獼猴桃標準化生產技術覆蓋率達到 80%以上。技術支撐確保了貧困戶能種出好果,收益有保證,脫貧信心自然也更足了。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