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病,把一個本來就不富裕的家庭推向了貧困。他們該如何脫貧,成了街道辦黨工委和駐村工作隊面臨的一個難題。最終,在他們的幫助下,這個家慢慢走上了脫貧路……
2016年,不幸降臨到臨泉縣城關街道武溝村蔣隊伍一家:夫妻倆雙雙得病癱瘓,妻子不久后離開了人世;兒子蔣海濤、蔣海峰,一個29歲一個27歲,還沒成家……蔣家成了村里建檔立卡的貧困戶。
當時,弟兄倆只能一個人出去干零活,一個人在家照顧輪椅上的父親。
如何讓這一家盡快脫貧,成了街道辦黨工委和駐村工作隊面臨的一個難題。
黨工委書記馬超和駐村扶貧工作隊一次次來到蔣家,幫他們出主意、想辦法。最終,蔣家兄弟決定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去年年底,兩人獲得扶貧小額貸款3萬元,建立了養(yǎng)殖場,養(yǎng)了3000只鴨子。
蔣海濤告訴駐村幫扶工作隊隊員:“第一批鴨子賣完后,不僅還清了3萬塊錢的貸款,還賺了2萬多元。”
然而,脫貧的路并不是一帆風順。
今年,禽流感蔓延,老父親要吃藥看病,掙的錢很快就花光了,一家人重新陷入困境。
后來,街道黨工委和工作隊便與多家銀行協(xié)商,幫他們貸到3萬元。
兩兄弟買來3000只鵝,再一次走上脫貧路。蔣海峰給扶貧隊員算了一筆賬:“現(xiàn)在第一批小鵝已長到了6斤左右,全部賣出后,可以掙6萬多元。”兄弟倆盤算著第一批鵝出欄后,再養(yǎng)3000只,“今年脫貧就沒有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