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時節到肇慶市永豐南田村村委會,一路隨著南田村村委會支委、副主任何樹華的小轎車行駛在滿目青綠,田園氣息撲面的村道上,忽然,何樹華的車子停了下來。這一刻,軍人特有的干練堅定顯現在眉宇間。原來,一個村邊的垃圾收集堆放處著火了,濃煙中夾雜著噼啪聲,似有越燒越旺之勢……何樹華快速下車打電話,溝通情況,果斷地處理好突發事件后才上車繼續行程。
位于南田村的60多畝的柑桔長勢豐茂, 綠得發亮,綠得誘人。何樹華站在這片希望的土地上,極目遠眺,自豪感滿足感溢上眉梢。這是何樹華在15年前承租下的田地,其時,正是2000年,德慶的柑桔正處在旺盛的發展期,成為農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也是作為全國最適宜種植柑桔的地區之一,德慶農業最具發展潛力的產業。而何樹華的柑桔經15年的精心培植,不僅收獲了第一桶金,并且在遭遇黃龍病侵害時,仍然保持不錯的收成和果品。
何樹華說,自己的果樹已是老樹了,今年已打藥兩次,看長勢,今年應該會是豐產年呢。雖然目前已經不可能像最高收成時達幾十萬斤果,但是,能保持老樹有正常的掛果,發病樹減產量不致太低,已是欣幸了。
確實,何樹華是這樣去深耕自己的園地,也是這樣的以言行去帶動和影響南田村的廣大種植戶的。二十多年來,何樹華退伍不褪色,憑著一股敢想、敢闖、敢干、帶頭干的軍人氣質,扎根農村廣闊天地大顯身手,大做農業文章,成為當地遠近聞名的柑桔種植大戶、農村致富“領頭雁”。據了解,目前,南田村有70%的人種植柑桔,一幢幢嶄新的樓房挺立在青山綠水間,這就是人稱的“柑桔樓”了。
南田村是永豐鎮最大的村,下轄10個自然村,19個村小組,人口有3000多人,其中黨員60名,退伍軍人50多名。像何樹華這樣退伍即回到家鄉,立足家鄉,深耕鄉土,并且積極發展生產的人有不少,但能成為發展農業生產帶頭人的就不多了,何樹華無疑是其中優秀代表。
1985年冬,年僅19歲的何樹華積極響應祖國的號召,報名參軍,成為廣州邊防檢查站的一名戰士。在部隊4年的大熔爐里,何樹華思想、作風和技能都獲得了提升,在部隊的大熔爐里經受了全方位的考驗,服役期間光榮入黨,也當過班長。說起在部隊那意氣風發,激情如海的日子,至今仍讓何樹華激動不已,盡管他已經退伍28年,至今用的仍然是當兵時用的水杯,一日為兵,終身為伍,這樣的情懷仍未走遠,軍旅生涯打在他身上的烙印仍在。
回鄉后,何樹華先是以在部隊里練就的一身好身板硬本事跑起了運輸業,成為了南田村最早開起車來的人,這時何樹華才二十出頭。也許是軍營經歷賦予他與同齡人不一樣的特質,在為人處世以及工作中讓他變得更堅強,更愿意嘗試和挑戰新事物。2000年,何樹華意識到在農村發展柑桔種植業,是一條快速發財致富的好路。俗話說:“想到的不如做到的”。何樹華就是一個想干就干的人,毅然一口氣投入30萬元種植了50畝的柑桔,全然不顧親朋好友的反對。其實親朋好友的反對也不是沒有道理,在當時,種植柑桔,成本投入大,勞動強度大,病蟲侵害多,而且大家普遍沒有種植過柑桔的經驗。可何樹華就是一個一旦認準的事情,任何人、任何困難都阻擋不了的人。
萬事開頭難,創業之初,資本不夠,技術缺乏,經驗不足,但這些困難就沒能擊倒何樹華。資本不夠,他就東拼西湊,而且凡事親力親為,盡量節省費用開支,能省盡省,50畝的果園,全靠一家人勞動,不請人,不雇人;技術缺乏,他一有空要么就往鎮上和縣城和其他有經驗的種植戶跑,虛心的向農技師和經驗戶學習,甘當小學生,要么就去新華書店購買種植柑桔書籍和專家講課錄像,認真鉆研,很快就學會了一套柑桔種植技術。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三年的勤辛勞動、多方探索和積極實踐,2003年何樹華種植的果樹開始開花結果,并且獲得好價錢,當年收入就有15多元萬,收回了一半的成本。初嘗甜頭的何樹華更加堅定了種果可以發家致富的信心。
2004年,他又向村民租地50畝,擴大了貢柑、沙糖桔的種植規模。2012年,何樹華的柑桔收入就有90多萬,利潤達50多萬。何樹華種果富裕起來了,現在不僅建有300平方的三層水泥樓房,還購了一輛10多萬的小轎車,一家4口人過著幸福安康的日子。
何樹華常常說:“一人富了不算富,只有幫大家都富才算富。”他不僅帶頭致富,而且還帶領大家共同富裕。1996年,何樹華當選上南田村委會黨支部委員、村委會副主任。為了幫助群眾早日奔康致富,何樹華從不計個人利益得失,有求必應,能幫就幫,無私奉獻。他把自己的柑桔果園當作全村的示范基地,向廣大果農手把手地免費教傳授柑桔種植技術,同時在資金和物資上對村里的一些特困農戶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有一些特困戶想發展種植柑桔,但苦于沒有啟動資金和技術,何樹華便主動地幫助他們,在資金和技術上幫助他們一把。村民陳家樂、陳家洪、何樹坤就是在何樹華的帶動幫助下,各自種植了30畝、15畝、10畝的柑桔,2014年他們的柑桔收入有20萬元、9萬元、5萬多元不等,徹底擺脫了貧困,走上奔康致富之路。
在南田村村委員、文書陳洪安看來,何樹華當村官近三十年來,一直都是本分為人,以為民服務為職責的,他做事負責耐心認真,群眾認可度高,有時群眾來辦事,盡管已經是下班時分,但他沒有絲毫怨言,總是盡心盡力去做好份內事,為群眾提供最大的便利。就是這樣,何樹華不僅深耕細作自已的生產田園,并收獲了財富,帶動了一方群眾發家致富,在對待自己的工作,他也是十年如一日堅守,有一分光就發一分熱,葆有軍人的不怕苦、甘于奉獻的姿態,將青春澆灌給家鄉的這片熱土。
何樹華在農村天地里,埋頭苦干,勤勞致富,而且是一個心系群眾,情系集體的模范退伍軍人。他多次獲得過縣、鎮頒發的“農村黨員帶頭致富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退伍軍人創業致富帶頭人”等榮譽稱號。面對榮譽,何樹華說:“榮譽雖可貴,但群眾內心的認可更重要,我過去是軍人,現在也是退伍軍人,我希望自己能永遠保持軍人的風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