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戰脫貧中有這樣一股力量,他們是村中的致富能人。他們帶頭回到家鄉,盤活鄉村閑置資源,發展致富增收產業,讓“輸血”變“造血”,帶動當地貧困戶脫貧,并逐步走上致富的道路。
三星鄉梓潼村的駱傳武就是這樣一位能人,他是梓潼村葡萄園的主人,一個脫貧路上的致富帶頭人。近日,記者走進駱傳武家的葡萄園,園子里一串串葡萄早已綴滿枝頭,甚是喜人。 “現在已經有老板聯系訂購這些葡萄了,今年的收入一定不錯。”駱傳武說。
今年45歲的駱傳武,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農民,在外地打工多年,特別能吃苦。2013年,他在江蘇打工時,看到那里很多人靠大規模種植葡萄發家致富,于是就萌發了回家鄉發展葡萄產業的想法。于是,他多方調查了解葡萄產業的發展現狀、市場價格。2014年前后,他先后多次到外地考察學習葡萄基地建設、管理等技術,逐漸明確了回鄉創業的發展思路。
2015年,駱傳武回到家鄉三星鄉梓潼村,流轉、整理土地近30畝,建起農業產業園,主打巨峰、夏黑、金手指等多個品種葡萄種植。在地方1212、村兩委的協調支持下,通過近兩年的自身努力,他發展的葡萄規模目前已達50多畝。 “這些葡萄還沒有完全掛果,但按照市場行情,今年大概能有5、6萬元的收入。”看到葡萄產業逐步發展起來并走上正軌,駱傳武看到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一人脫貧致富算不了什么,我的愿望是帶領鄉鄰們一起致富”。在發展葡萄產業的同時,駱傳武還時刻關注著村里的貧困戶,他一直在思考如何帶動鄉親們真正脫貧致富。2015年,駱傳武回到家鄉發展葡萄產業之初,就優先流轉了10多戶貧困戶的土地,并讓他們在自己的葡萄產業園務工增收收入,牟俞民夫婦就是這些貧困戶中的其中一戶。牟俞民夫婦年紀大了,種地困難,駱傳武以每畝600元的價格流轉了老牟家3畝多土地,并讓他們在園區做些修枝、綁蔓等葡萄日常管理工作。“去年我們老倆口都在園區做工,勞務工資掙了12000多元。”牟俞民告訴記者。
在村里,跟牟俞民一樣,到駱傳武葡萄產業園做工的貧困戶還有15戶,在駱傳武的帶動下,他們的生活越來越好。“我年齡大了干不了重活,是駱傳武讓我在家門口找到輕松工作,工資給的高也不辛苦,我很滿足了。”談到駱傳武,今年65歲的貧困戶楊瓊英贊不絕口。
“今后,我還要進一步擴大產業規模、加強管理、提高建園標準。”駱傳武介紹,等葡萄產業園壯大后,他準備成立一個葡萄種植專業合作社,讓更多的貧困戶以土地或投工投勞的方式入股參與之中,進而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我的目標是讓這些葡萄真正成為貧困戶致富增收的‘甜蜜產業’。”談到下一步打算時,駱傳武信心滿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