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村干部的指引下,沿著蜿蜒的山路,記者向盧氏縣官坡鎮碾道村進發,開始駐村蹲點兒采訪。
從7時到11時許,4個多小時的路程,記者充分感受到了碾道村的“遠”。雖然氣喘吁吁、滿身大汗,但記者收獲頗豐。
剛到碾道村,記者就發現這個村子有特點:村口路邊,沒有一塊閑地,都搭著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香菇種植棚。種植棚里傳出機器的轟鳴聲,村民正在棚里忙著給香菇菌袋打孔換氣。
“種香菇,不一定管用。”村民謝德方就曾種過香菇,結果種的香菇壞了一半,虧光了本,索性就不種了。
碾道村兩委和駐村扶貧干部研究后決定,香菇還得種,但是要科學種植。他們研究后發現,盧氏縣部分地區樹木繁茂,夏季氣候涼爽,晝夜溫差大,氣候和資源優勢非常適宜反季節香菇生產。
“老謝老實本分,又肯吃苦,就是不懂技術才虧了本、落了貧。”碾道村村委主任莫銀坡說,“所以現在我們手把手教他種香菇。”
今年,老謝家總共建了3個棚,種植香菇1.2萬袋。通過技術幫扶,老謝家香菇的壞袋率降到2%以下。按照現在的行情,一袋香菇凈賺三四塊,老謝家一年能賺4萬多元。“種好香菇原來這么掙錢,比出去打工賺得還多,孩子的學費這下有了!”盤算著收入,老謝美滋滋地說。
“沒想到種香菇能讓我脫貧致富。”正在該村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大棚里采摘香菇的村民楊成章笑著說。楊成章是碾道村的脫貧戶,近一年來都在家門口的食用菌合作社搞種植。
“我們優先聘用貧困戶作為采摘工。此外,我們還將投資架設更多香菇棚,把香菇棚承包給周圍村子的貧困戶,有了收成之后再分紅給大家。”合作社理事長楊天虎指著正在修建的大棚說,“給貧困戶的分紅,一年都沒落下過。”
種好了香菇,培育了產業,“長”出了財富。據了解,碾道村的貧困戶依靠小香菇挑起致富擔,逐漸駛上了幸福的快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