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師,我今年的蝦稻共作200畝,已經賺了100多萬,畝效益5000多元,相比去年,今年的畝收益增加近2倍,我準備再增加3000畝。”見到前來進行跟蹤服務指導的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技術人員,積玉口鎮學員田云自豪地曬出自己今年的養蝦成績單。
2016年下半年,潛江市水產技術推廣中心組織了3期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培訓核心內容為蝦稻共作養殖技術,田云就是173名學員中的一員。
“稻田養蝦就是從我們積玉口出去的,別人都是跟我們學的養蝦技術,我們還需要培訓嗎?”田云從事小龍蝦養殖已有近10年的歷史,他墨守于傳統的養殖方式,畝增效1000多元,非常滿足。“蝦稻共作有那么多技巧嗎,畝效益還可以達到5000多元,甚至上萬元?”以田云為代表的積玉口部分養殖戶抱著去看一看的心理報了名。
人在曹營,心在漢。用這個詞來形容“田云”剛進班的狀態再合適不過了,因為在他的心里,認為老師就是拿自己的養殖經驗在這里賣弄,很是不屑。“幾堂課下來,我發現老師講的似乎還是很有道理的,于是我就靜下心完成了歷時15天的培訓”,田云說。
“我培訓回來后,將蝦稻連作改造成蝦稻共作,嚴格按老師講的標準種草、投種、調水等方法進行生產管理,效益果然不錯,真恨沒早點去參加培訓”,看得出他內心收獲的喜悅。說話間,幾名學員約著準備自駕新買的小車去旅游,還真誠地邀請我們技術人員一道。
通過培訓學習,田云帶動周邊6戶養殖戶從事蝦稻共作,帶動面積近500畝。
培訓班的舉辦,帶給像“田云”這樣的老養殖戶的收益是可喜的,意義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他們的養殖觀念從根本上發生了轉變,有力促進了我市養殖“老”區蝦稻共作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