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山東濟南進入今年小麥集中收割期

   日期:2017-06-19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241    評論:0    

  開—鐮—啦!日前,濟南市進入今年小麥集中收割期。

  種麥子、收麥子、賣麥子,在這永恒不變的輪回里,曾經在麥田里奔跑的孩子已經長成了大人,他們有的離開了麥田,有的卻又回來了,帶著革新的技術、全新的觀念,改變著自己,也改變著這片土地。

  麥子每年都會熟,麥田里的故事卻在不斷變換。土地有它的魅力,讓離開的人再回去。在今年的麥收季,這些年輕人成了滾滾麥浪里的“主角”。

  “80后”的農場主

  “在麥田里長大要讓它變得更有魅力。”

  今年小麥遇上的“條銹病”讓許多老麥農有點“慌神兒”,因為這個俗稱“黃疸病”的傳染病在過去對幼年小麥幾乎是致命的。但“80后”平陰縣農場主翟林卻表現得很淡定:“政府會派技術員來指導,我們自己也有技術,損失會有,但不會太大。”

  果然,如翟林所料,今年他的家庭農場每畝產出達到1000斤,比往年稍有減少,但卻不是很多。

  像許多“80后”一樣,翟林喜歡新鮮事物,樂意接受新技術,腦子里有新觀念,而與其他想往外走的“80后”不同的是,他在麥田里長大,卻又熱切地回到了麥田里。

  “我以前在城里自己做生意,當小老板,收入也還算不錯。有一次回家,參加了一個新型農民培訓班,完全打破了我之前對麥農的認知,打破了對耕種技術的認知。”翟林說。于是,他放棄城里的生意,義無反顧回了平陰老家,流轉了240畝地,干起了家庭農場。

  “從決定返鄉種地,到流轉土地、開辦家庭農場,再到注冊無公害商標,僅用了3個月時間,那年我才26歲。”翟林說,“因為政府政策好,而且有技術,所以我很有信心。”

  年輕的麥農相信技術能改變產量和質量,翟林在自己的農場里實驗著各種新技術。

  “小麥寬播技術,別看麥苗插得稀了,但是間距大了長得就粗壯,抗倒伏、產量高,而且弱苗少了,質量就有保證,還省種子;配方施肥技術,因地制宜,什么樣的土地用什么樣的肥料,配比合理了,施肥少,麥苗長得好,而且最重要的是減少面源污染……”談起種小麥的各種先進技術,翟林滔滔不絕,而對于銷售,他的觀念更是老麥農想都不敢想的。“以前麥農收了麥子,都是賣到糧食站了,不僅銷路沒有保障,而且價格也沒準。我現在都是訂單銷售,在小麥種植之前就已經都賣出去了,銷路和價格都穩定。但前提是麥子的質量要達標,我們農場的早就注冊了無公害商標,有品牌就有市場競爭力,腳扎根黃土地,腦袋里卻一定要有市場。”翟林說。

  從種植到收割再到銷售,顛覆性的改變讓翟林的鄰居老張感到不可思議:“現在要想讓土地上長出‘金疙瘩’,還真得靠他們年輕人。你就說這收麥子吧,以前頂著毒日頭干一天,一個壯勞力最多割2畝麥。加上曬糧、弄秸稈、夏種等,咋著也得折騰十四五天,割季麥子,人瘦一圈。現在,一臺收割機一天能割一百多畝麥子,頂上幾十個棒勞力。夏收夏種5天左右就搞定了。夏種也簡單,開著機器,一趟過去,耕地、施肥、播種全部完成。”

  “不變的是麥田,改變的是麥田里的人,我們相信技術和觀念的改變,能讓這片土地更有魅力,吸引更多出去的人再回來。”翟林說。

  一季賺5萬的農機手

  “腳踩在土地上,讓我感到更踏實。”

  近日中午12點,記者來到長清區平安街道前升村的麥地旁邊時,一輛輛收割機正在麥地里來回穿梭,要采訪這些農機手需等到中午兩點左右,因為那是他們午飯時間,一天之中,只有在吃午飯時他們才能歇歇。

  下午1點半,農機手李勇從悶熱的收割機里出來時,身上的衣服都被汗水浸透了。他脫下上衣,擰了擰衣服上的汗水,埋頭吃起了飯。由于整日暴曬,李勇皮膚黑得發亮,雙手因來回轉動方向盤(出了繭子,身上沾著收割機上的油污和塵土,讓人完全想不到,他竟是管著50多個農機手的合作社社長。

  2004年以前,李勇經營著一家五金、水暖、電器及農機配件門市部,年收入在幾萬元左右,基本生活無憂。但從小在麥地里長大的他卻對麥田有著深厚的感情。于是,他放棄了安穩的生活,買了一臺拖拉機、一臺聯合收獲機,頂著家里的反對,回農村辦起了合作社,從此過上了“苦日子”。

  三夏生產時期,李勇每天6點多起床,簡單吃過早飯,就開始了一天的工作。“一般早上六七點開始割,一直到晚上10點多,白天幾乎不休息。有時候吃過早飯,下一頓飯就到晚上了,午飯基本上都顧不上吃。實在累得不行了,就作業間隙在車里打個盹。”李勇說,“這個點作業完畢,又得奔赴下一個點,最多的時候一天能作業七八十畝,每天都要工作10多個小時。”就這樣,李勇帶著他的農機手和機器,不僅服務于長清轄區,還到德州、膠東、河南以及東北地區開展跨區作業,跑遍了全國各地。

  但是苦沒有白吃的。“省內近點的地方每輛車需要幾千元的運輸費,像東北那邊路途較遠,每輛車運費在1.3萬元左右,但是東北那邊都是大平原,活也比較多,基本上都能掙不少。”李勇說,“去年,我們農機跨區作業上萬畝土地,年收入達150余萬元,社員人均收入也到了5萬元左右。”

  如今,合作社已經有農機手50多人,各種大中型拖拉機20臺、小麥玉米聯合收獲機20臺、耕地機械14臺、秸稈還田機5臺、小麥免耕播種機5臺、烘干機1臺、其他機械19臺。李勇介紹,他們農機合作社目前占地4畝,有能存放大型機械的標準化庫房400余平方米,并且有專門的維修車間和維修設備工具,且總資產已由起初的143.76萬元發展到如今的近千萬元。

  “如果沒有當初的堅持,也不會有現在的收獲。在土地上創業,讓我感到更踏實。”李勇說。

  扎根土地的“第一書記”

  “糧食是農民的命根子,也是脫貧的希望。”

  又到了一年的小麥豐收季節,2016年年底時,濟陽縣曲堤鎮的貧困村周家村曾收到一家愛心企業捐贈的3臺農機,當時預計這些農機今后每年可為該村帶來7萬元左右的集體收入。半年過去了,又到了豐收季,他們有了收入了嗎?

  日前,記者在該村村口見到了這3臺農機,它們分別是小麥聯合收割機、玉米聯合收割機以及秸稈還田機,其中小麥聯合收割機正在緊張地忙碌著。該村一位村民高興地說:“這3臺機器真是為村民解決了一大困難,以前每到收獲季節,村民到處聯系聯合收割機,生怕遇到下雨天氣。而貧困戶收割農作物更困難,不僅要找機器,還得出幾百塊錢收割費。”

  據了解,這是該村上一任“第一書記”張民聯系的一家企業進行捐贈的,一位村民說:“有了它們,以后村民優先收割,在價格上也只收取成本費,對于貧困戶可以免費為他們收割。”而當時,張民也與村委商議,農機租用的費用,六成用來幫扶貧困戶。“要讓村里人人豐收。”張民說。

  在田地里,貧困戶王秀花正喜滋滋地看著收割機幫她收麥子:“莊稼豐收,不用交農機費用,這日子過得很知足。”她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俺家有5口人,種了8.5畝小麥,除去種子、化肥以及收割費用,一畝地也就能剩下100元,往年每畝的收割費用在60元,今年全部省去后,共節省了510元。”

  今年,接任張民任該村“第一書記”的張濤,仍然會把“前任”的工作思路延續下去。“糧食是農民的命根子,同樣也是貧困戶脫貧的希望。保障糧食豐收、減輕百姓種糧負擔,是脫貧攻堅的基礎,因此,我們會將這項工作作為一個抓手,令貧困戶脫貧‘更快捷’。”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